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后反思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后反思

ID:42631971

大小:73.0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9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后反思_第1页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后反思_第2页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后反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后反思乳山市第二中学于水英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再者由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观察--尝试—收获”中,全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能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各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合作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问题发现、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下面是我对于本节课的反思:

2、一、可取之处:1.精心设计引入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轻松接受定理。本节课的内容,教材上的编排顺序是:先推导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结论,再讲解例题,但是定理的引导得出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引入部分,我精心设计,本环节,以两种方式引入,(一)通过复习的平行向量基本定理,我们知道可以用表示任意和共线的向量,那么再随便画一个方向的向量,你还可以用表示出来吗?一个向量不够那么需要几个向量来表示呢?此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蕴含着本节课设计主线,即从共线定理的一维关系转向研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二维关系。(二)情景1:火箭在升空

3、的某一时刻,速度可以分解成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前的两个分速度;情景2:斜坡上物体所受的重力G,课分解为力沿斜坡向下的力和垂直于斜坡的力;让学生对数学中的任意向量也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表示,有了充分的事实根据和感性认识。总之,整个引入,是从学生熟知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物理基础知识为入手点,让学生轻松接受本节课的内容,让本节课的内容新而不新,难而不难了。2.全员参与,共同探究,探索知识的发现之旅。这一部分是课堂的核心,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使得学生清晰地知道定理的推导思路,了解定理内容,在

4、引导学生了解定理内容的同时,还要能帮学生更好地理解定理,在探究定理的过程中,设计了三个问题逐步深入地展现思维过程:探究一:任意一个向量是否可以用不共线向量表示?探究二:对于不同的向量是否可以用不共线向量表示?不同的向量系数是否是唯一确定的?探究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交流分享成果。1、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作为基底?2、一个平面内有多少对基底?3、当基底选取不同,则表示同一向量的实数是否相同?你能举例说明吗?4、能作为基底中的向量吗?5、已知基底,那和能作为基底吗?和能作为基底吗?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

5、掌握.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引领,实现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恰当合理使用PPT课件、投影仪、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整个课堂用PPT课件理清脉络,用投影仪适时投放学生的答题情况,用几何画板解决学生无法理解的难点问题,而且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也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得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易于学生接受,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虽然使用PPT课件、投影仪、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6、但是也非诚重视板书,把重要的内容在黑板上理清脉络,让学生清晰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利于更好的掌握知识。二、不足之处:(1)复习知识时发现学生知识记忆不牢固,所以在得到定理之前,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尝试几次向量的合成与分解,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2)在例1(2)中设计了开放型的习题,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时间解决,比较遗憾;三、完善设计:1、复习回顾环节,换成这样的设计(1)平行向量基本定理:_____________(2)已知不共线向量,画出,。让学生多动手,设计这样的向量合成习题环节,既复习了知识又能为本节

7、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而且也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2、如果课堂时间比较紧的话,可以省略掉例1的练习题,把例1(2)让学生讨论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理解与深化,会有很大的提升。从整堂课的整体设计来看,基本做到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时间,尽量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地参与课堂活动中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探索教学之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在成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