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3890-1999 硅碳棒

JBT 3890-1999 硅碳棒

ID:42653046

大小:207.2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9-18

JBT 3890-1999 硅碳棒_第1页
JBT 3890-1999 硅碳棒_第2页
JBT 3890-1999 硅碳棒_第3页
JBT 3890-1999 硅碳棒_第4页
JBT 3890-1999 硅碳棒_第5页
资源描述:

《JBT 3890-1999 硅碳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ICS25.100.70J43JB/T3890-1999硅碳棒Siliconcarbideheatingelements1999-10-08发布2000-03-01实施国家机械工业局发布JB/T3890-1999前言本标准是对JB3890—85《等直径硅碳棒》、JB3895—85《粗端部硅碳棒》两项标准的修订。这次修订是将等直径和粗端部两大系列统一在同一项标准中。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B3890—85、JB3895—85。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金戈磨料磨具有限责任

2、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武文进、孙西琴。I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T3890-1999代替JB3890—85硅碳棒JB3895—85Siliconcarbideheatingelements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硅碳棒的形状、尺寸规格、代号、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本标准适用于以碳化硅为主要成分制造的电加热元件,在炉内空气气氛中,发热体表面温度可达1500℃。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3、GB191—19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3形状、代号、规格系列、规格标记及产品标记3.1形状、代号、规格标记及产品标记见表1。表1系列名称形状代号规格标记产品标记粗端部GCZGCZd/l/l1/D粗直形硅碳棒d/l/l1/D端部系粗端部GCU–ⅠGCU–Ⅰd/l/l1/D/eU型硅碳棒d/l/l1/D/e列表1(完)国家机械工业局1999-10-08批准2000-03-01实施1JB/T3890-1999系列名称形状代号规格标记产品标记粗端粗端部GCU–Ⅱ部GCU–Ⅱd/l/l1/DU型硅碳棒d/l/l1/e系列等直径GDZGDZd/l/l1直形硅碳棒

4、d/l/l1等直GDU–ⅠGDU–Ⅰd/l/l1/ed/l/l1/e径系等直径U型硅碳棒列GDU–ⅡGDU–Ⅱd/l/l1/Dd/l/l1/e3.2规格系列3.2.1等直径硅碳棒规格系列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3.2.2粗端部硅碳棒规格系列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2JB/T3890-19994技术要求4.1硅碳棒表面不得有裂纹,喷铝段表面必须平整,铝层均匀结合牢固。4.2硅碳棒的形状尺寸偏差应符合以下规定。4.2.1外径极限偏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外径D,d极限偏差mm%≤20±5.0>20±4.04.2.2长度极限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mm

5、发热部l端部l1全长长度极限偏差极限偏差长度极限偏差≤1000±5.0≤1600±10.0±5.0>1000±8.0>1600±15.04.2.3弯曲度不得大于总长度的0.3%。4.2.4各种U形硅碳棒的形位公差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mm类别极限偏差分支间平行度10分支间中心距偏差±5长度±3联桥外径符合发热部外径极限偏差4.3硅碳棒发热部抗折强度应不小于40.0MPa。4.4硅碳棒电阻值允差硅碳棒在1050℃±50℃时标定的电阻值允许极限偏差为±15%。4.5发热部与端部单位长度电阻比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产品类别发热部与端部单位长度电阻比GDZ

6、,GDU≥12∶1GCZ,GCU≥5∶13JB/T3890-19994.6发热部表面发热温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温度向两端递降尺寸占其余部分温度极限偏差发热部长度范围发热部长度最大百分比沿长度任意两点间同一圆周上mm%℃≤50050>500~1000602050>1000~150070>1500805检验方法5.1外观检验:目测。5.2长度偏差用钢卷尺或直尺测量。5.3平行度检验5.3.1主要工器具a)标准平台;b)塞规。5.3.2方法把U形硅碳棒置于标准平台上,将其中一分支紧贴于平面上,用塞规测其另一分支与平面之间的最大间隙h,则h为U

7、形棒两分支间的平行度。5.4外径偏差用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检验。5.5弯曲度的检验5.5.1主要工器具a)平台;b)V形支架;c)高度尺,分度值为0.02mm。5.5.2检验方法a)将两个相同高度的V形支架置于平台上,根据被检棒的长度调整两支架间的距离,该距离不得小于被检棒全长的98%。b)将被检棒的两端置于两支架的V形槽内,使最大弯曲点向下与平台距离最小,用高度尺测量最大弯曲凹面至平台间的高度值H1,然后将棒体旋转180°,使最大弯曲点向上与平台距离最大,在同一位置用同样方法测量最大弯曲凸面至平台间的高度值H2,通过式(1)计算出弯曲度。

8、H−H21δ=×100%………………………………………(1)2F式中:δ——弯曲度;H——最大弯曲点向上时的高度值,m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