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课教学课堂新环境

创设语文课教学课堂新环境

ID:42659304

大小:22.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9

创设语文课教学课堂新环境_第1页
创设语文课教学课堂新环境_第2页
创设语文课教学课堂新环境_第3页
创设语文课教学课堂新环境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设语文课教学课堂新环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设语文教学课堂新环境怀宁县独秀小学查道平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获得。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孩子创设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环境,值得教师深入思考。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一、创设一个“激情愉悦的课堂”一个语文老师应富有'‘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又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愉快的学习?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展示一个“充满激情的形象”,从而培养更多的"充满激情的学生”。同时

2、,老师注重''激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激情,更重要的是要激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趣,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和愉悦感,变'‘要我学”的被动局面为'‘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如在上《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我先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第一幅:孩子们兴奋交谈、骄傲自豪的画面,另一幅:孩子们个个羞愧难当、沉默不语的画面)让孩子们欣赏。当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我是那样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学习的眼神,他们太想知道答案了。于是,我满怀激情地诱导他们:“孩子们,

3、你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吗?”此时,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愉悦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成为愉快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二、展示一个“互动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通常只是一个木偶似的"倾听者”,漏斗式的知识“接受者”,而老师则是知识的“权威者”和“灌输者”。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堂氛围,课堂教学要建立师生民主互动的对话关系。因此,要向学生展示一个互动交流的课堂。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实现与文本

4、对话。接着,抓着重点问题(1、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如果不写0芬尼,你认为该写多少?2、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后会怎么想?后来他又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最后拓展延伸部分,我又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前有没有和小彼得类似的经历,并让他们听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写几句想对母亲说的话。在这节课中,我时时处处都给学生创造交流、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展现他们稚嫩的、有新意的观念。三、给学生一个“拓展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体验、探究、感悟,应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

5、蹈。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给学生创设足够大的平台。如在教学习作“未来的XX”时,我让孩子们根据题旨(文题),大胆想象,写出自己想发明、创造的东西。当他们的习作交上来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竟然是小学三年级不满九周岁孩子的习作,你们看“会飞的鞋子"、“未来的汽车”、“我想发明的机器人”、“多功能书包”……,一篇篇佳作无不闪烁着孩子们新奇的想象,迸发出新思维的火花。给孩子一个"拓展开放的课堂”,让他们张开稚嫩的翅膀,学会自己去博击长空。新课程强调,应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小天

6、地,走进生活大世界,要拓展利用课内外、校内外课程资源,全面促进语文教学。如“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荧屏上、车厢里、广告牌上……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挖掘、去拓展,从而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延伸。四、激活一个“探究感悟的课堂”新课标强调:“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去探究、去感悟,将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孩子们踊跃举手、积极发言

7、。接着再让他们深读课文、谈感想,孩子们更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课件播放塞特凯达斯瀑布前后不同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孩子们不时发出对大瀑布的赞叹和惋惜,于是,我就让他们把文中描写两幅画面的文字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悟用语表达出来。最后,我让孩子们以巴西总统的身份写一篇在大瀑布葬礼上的演说词,孩子们满怀激情、庄严郑重地向人们发出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号召。就这样,孩子们在熟读和思索中自然地感悟到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与作者一起取得了感情上的共鸣,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

8、人。”只要教师善于创设适合教学需要的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支撑点,教育教学工作必定谱写出华丽的篇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