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6月考前适应性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6月考前适应性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ID:42778011

大小:17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1

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6月考前适应性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_第1页
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6月考前适应性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_第2页
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6月考前适应性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_第3页
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6月考前适应性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_第4页
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6月考前适应性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6月考前适应性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4•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彫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Z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0.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6.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

2、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27.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Z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28.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屮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

3、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日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29•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屮国图4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30.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rtl1957年17.9%上升到52.8%o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

4、锁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別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32.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A.照搬了希腊

5、的司法制度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口趋完备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33.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34•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

6、业进入了鼎盛时期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岀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0.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稅,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

7、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

8、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