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2.2红烛闻一多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1.2.2红烛闻一多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

ID:42782278

大小:1.98 M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0

高中语文1.2.2红烛闻一多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1.2.2红烛闻一多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1.2.2红烛闻一多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1.2.2红烛闻一多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1.2.2红烛闻一多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1.2.2红烛闻一多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2.1红烛《红烛》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红烛》是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闻一多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

2、画美、建筑美”,《红烛》则是最能体现他艺术风格的诗作。学习《红烛》重点是要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了解反讽手法以及《红烛》所体现出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情感。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3.通过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展现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领悟“红烛”的象征

3、意义,了解反讽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1、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2、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3、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课前诵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6《红烛》  一、板书课题:最好再画一支红烛,烛光荧荧,烛泪点点。  二、从《最后一次讲演》引出作者介绍,简介闻一多早期的诗歌创作和诗集《红烛》  1、闻一多(1899-1946)  原名家骅,湖北淆

4、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红烛》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

5、。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

6、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三、范读后分析全文:  1、第一小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

7、,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6  ①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确: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②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  确: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

8、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③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  确: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