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核舟记》教学设计 (2)

23《核舟记》教学设计 (2)

ID:42810378

大小:197.9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3

23《核舟记》教学设计 (2)_第1页
23《核舟记》教学设计 (2)_第2页
23《核舟记》教学设计 (2)_第3页
23《核舟记》教学设计 (2)_第4页
23《核舟记》教学设计 (2)_第5页
资源描述:

《23《核舟记》教学设计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3《核舟记》教学设计安庆市太湖县徐桥初中刘小明【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学情分析】本班学生30人,语文基本功较好,课堂纪律好,学生绝大部分能跟老师的思维转,但是学生普遍不愿主动发言,课堂气氛极不活跃,这给老师的授课带来很大的被动,所以往往出现老师自问自答的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过程与方法1、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绘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

2、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难点理解文章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课前准备】有关核舟的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疏通了字词,翻译了重点句子,这堂课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雕刻者的精彩技艺。二、检查自学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3、木石此句突出了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5、写作思路先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然后详述核舟之精妙,分别说明了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最后总括核舟,发出赞叹。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交流点拨】核舟。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多)。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交流点拨】(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先主后次——正面是

4、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二)文本探究(1)研读第一段。①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奇巧(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②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①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大苏泛赤壁(1)讨论第二段。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②这一段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八扇小窗和所刻苏轼十六个文字③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明内容?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④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

5、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点拨: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④领会苏轼文句齐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理解体会:一、领会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思考: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点拨: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

6、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3)分析讨论第三、四段①第三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②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三个人物的?(找有关语句)生齐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师小结: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③四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生齐读

7、: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师小结: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映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4)分析讨论第五段:介绍舟的背面①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