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台阶》教案

8《台阶》教案

ID:42818066

大小:4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8《台阶》教案_第1页
8《台阶》教案_第2页
8《台阶》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8《台阶》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台阶》教案富春中学赵存玲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重难点: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建议读课文:至少2遍,读通读顺。要在课文中做好相应的标注:标段落,标注音,标生字词;写“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划好句,划疑惑。(二)学习资料链接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

2、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三)基础知识积累与巩固1.给加点字注音。涎()水揩()尴尬()凹凼()筹()划黏()性镶嵌()蹿()上掺()上胯()骨糟糕()撬()倔强()门槛()茬()硌()2.理清故事情节: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地位就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

3、体也垮了。(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四)探究人物父亲追求高台阶,也就是想要更高的地位,看来父亲是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人。让我们把打量的目光投向父亲,文中写到“他的脚板宽大,裂着……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PPT呈现)示例:品读第段,文中写到,我读懂了父亲的。可能谈到的:第2段“父亲的准备十分漫长……编草鞋”——辛劳第16段“准备了大半辈子……小山般高”——执着、坚持不懈第16段“那时已经深秋……黄豆大的露珠”——内心的迫切渴望、兴奋、喜悦第21段“

4、许多纸筒落在……尴尬的笑”——长期辛劳、谦卑、质朴(重点探究“仿佛”一词)第22段“我亲眼看到父亲……按着腰”——要强第28段“有一天……脸像一块青石板”——倔强、不服老(重点探究标点符号背后的含义。感叹号:粗暴、发怒、对自己能力的肯定;破折号:语言中断或语音的延长,劳累伤痛所致。可追问:哪些句子写出了父亲身体不好?儿子为什么不帮忙——明确:理解、尊敬父亲)师总结人物形象: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在后代的眼里,显得比较卑微的、胸无大志。但骨子却那么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们身上的品质和美德让我们震撼感动

5、。(板书:可赞)(让学生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借由人物形象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文章主旨。)(五).主题研讨1.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觉得“不对劲”?找出一两处不对劲的地方加以分析。2.讨论:小说的结尾为何不在新屋建成了就马上停笔,而在结尾部分用了这么多笔墨写父亲处处感到不对劲?明确:第29段“若有所失”——失去了劳动力、生活的动力(以前抽烟、洗脚、休息)第30段“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失去了青春(以往“一下子背了三

6、趟”)第27段“便一级一级地往下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追问:为什么会回答错误?内心世界朴实、没有攀比之心,作为农民的忠厚、谦卑,传统意识难以改变)第26段“感觉手有些不对劲”——经济落后、失去自在(以前“嘎嘎地敲一敲”)过渡:父亲花了毕生的心血仅仅得到了九级台阶的新屋,而他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父亲说:这人怎么了?我们能替他回答吗?(儿子: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怀着怎样的情感?生:同情、怜悯、无奈。师小结:首先,父亲造屋的时间长度显示出父亲造高台阶的新屋子实在是勉为其难,超越了他的经济实力。其次,正是由于乡间人们思想上有这种陈旧的观念,才导致父亲拼

7、命去造高台阶的新屋子。现实是,父亲把高台阶新屋造成了,但其自身精神上还没完成做高台阶新屋主人的精神转化。父亲的力量不适应高台阶的生活,高台阶破坏了父亲的生活平衡。(板书:可叹)明确主题:小说塑造了发展中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父亲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奏响了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这个环节由老师自己把握,适当引导,因为

8、本文蕴涵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有必要出示作者的写作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