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发光分析

分子发光分析

ID:42865847

大小:198.7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9-21

分子发光分析_第1页
分子发光分析_第2页
分子发光分析_第3页
分子发光分析_第4页
分子发光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子发光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章分子发光分析一.教学内容1.荧光和磷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光谱的产生、各种光谱的特征、光谱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强度及影响因索等)2.荧光和磷光仪器3・荧光、磷光分析法的特点及大致应用4.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发光类型、仪器及人致应用二.重点与难点1.分子的去激发过程及荧光、磷光的发射2.荧光、磷光的发射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各种光谱的特征、区别与联系4.荧光(磷光)强度表达式的意义及影响因素三.教学要求1.基本寧握荧光和磷光发射的原理及与物质结构的关系2.了解各种光谱的绘制方法、特征与联系3.掌握强度表达式的意义、

2、影响因索及适应性4.掌握荧光、磷光仪器的组件、工作流程及异同点5.基本了解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发光类型、仪器、特点及大致应用6.了解荧光、磷光分析的大致应用四.学时安排5学时第一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一、基本原理(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在电磁辐射基础中,已经简单地讨论过荧光及磷光的产生机理。这里将根据分子结构理论,将进一步讨论。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对,具自旋方向相反,当其屮一个电子被激发时,通常跃迁至第一激发态单重态轨道上,也可能跃迁至能级更高的单重态上。这种跃迁是符合光谱选律的,如果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道上

3、,则属于禁阻跃迁。单重态与三重态的区别在于电了口旋方向不同,激发三重态具有较低能级。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Is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再回到基态。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无辐射跃迁则是指以热的形式辐射其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及外部转移(EC)等,各种跃迁方式发

4、生的可能性及程度,与荧光物质本身的结构及激发时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等因索冇关。下面结合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进一步说明各种能量传递方式在其屮所起的作用。设处于基态单重态屮的电子吸收波长为入1和入2的辐射光Z后,分别激发至第二单重态S2及第一单振动弛豫它是指在同•电子能级屮,电子由高振动能级转至低振动能级,而将多余的能量以热的形式发出。发生振动地豫的时间为10・込数量级。重态SIO血灭)荧光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内转移当两个电子能级非常靠近以至其振动能级有巫叠时,常发生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

5、跃迁方式转移至低能级。右图屮指出,处于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通过内转移及振动地豫,均跃冋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荧光发射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屮的电子跃回至基态各振动能级时,将得到最大波长为入3的荧光。注意:基态中也有振动驰豫跃迁。很明显,入3的波长较激发波长入I或入2都长,而且不论电子开始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终将只发射出波长入3为的荧光。荧光的产生在10-7-10'9s内完成系间窜跃指不同多重态间的无辐射跃迁,例如就是一种系间窜跃。通常,发生系间窜跃时,电子由Si的较低振动能级转移至T]的较高振动能级处。有时

6、,通过热激发,有可能发生T]-S

7、,然后由Si发生荧光。这是产生延迟荧光的机理。磷光发射电子由基态单重态激发至第一激发三重态的几率很小,因为这是禁阻跃迁。但是,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有可能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激发三重态,再经过振动驰豫,转至其最低振动能级,由此激发态跃冋至基态时,便发射磷光,这个跃迁过程(「一So)也是自旋禁阻的,其发光速率较慢,约为10-4-10so因此,这种跃迁所发射的光,在光照停止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外转移指激发分了与溶剂分了或其它溶质分了的相互作用及能量转移,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

8、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熄灭”或“猝灭"。荧光与磷光的根木区别: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生的;而磷光是由激发二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生的。(二)激发光谱曲线和荧光、磷光光谱曲线荧光和磷光均为光致发光,I大I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波长,可根据它们的激发光谱曲线来确定。绘制激发光谱曲线时,固定测量波长为荧光(或磷光)最大发射波长,然后•改变激发波长,根据所测得的荧光(磷光)强度与激发光波长的关系,即可绘制激发光谱曲线。应该指出,激发光谱曲线与其吸收曲线可能相同,但激发

9、光谱曲线是荧光强度与波长的关系曲线,吸收曲线则是吸光度与波长的关系曲线,两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当然,在激发光谱曲线的最大波长处,处丁激发态的分子数目是最多的,这可说明所吸收的光能量也是最多的,自然能产生最强的荧光。如果固定激发光波长为其最人激发波长,然后测定不同的波长时所发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即可绘制荧光或磷光光谱曲线在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小,由于存在各种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