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证人拒证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浅析证人拒证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ID:42877445

大小:6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2

浅析证人拒证的心理原因及对策_第1页
浅析证人拒证的心理原因及对策_第2页
浅析证人拒证的心理原因及对策_第3页
浅析证人拒证的心理原因及对策_第4页
浅析证人拒证的心理原因及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证人拒证的心理原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证人拒证的心理原因及对策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是指当事人以外的,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客观地向司法机关提供言词证据的人。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活动小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证据,每个刑事案件都离不开言词证据,甚至有些案件全凭言词证据定罪量刑。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证人都能履行作证的义务。但有极小数证人,出于不同思想动机,不作证、作假证,甚至公开拒证,直接影响到诉讼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给诉讼活动造成困难,难于结案。其主耍原因之一就是证人不愿作证。导致罪犯逍遥法外,继续作恶,严重地危害社会的安定。为此,笔者试从证人拒证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一、证人拒证的心理原因(

2、一)庇护心理。证人同犯罪嫌疑人冇直接的利害关系,为了庇护犯罪嫌疑人而不作证,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的亲屈,既害怕作伪证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又害怕自己的证词对犯罪嫌疑人不利,使犯罪人受到法律的追究。为避免这种矛盾证人以不知情为拒绝借口作证。(二)恐惧心理。一是证人已受到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以及他们亲屈的威吓、要挟时,产生恐惧害怕心理,害怕如实作证招惹是非,为保全口己而不愿作证。二是证人认为口己的作证,怕引起犯罪嫌疑人的不满或报复,左右为难,干脆推说不了解情况,而不如实作证。特别是证人对寻衅滋事案件,敢怒不敢言。(三)顾及家庭名誉心理。具有这种心理活动的多见于家庭成员明知

3、触犯法律,内心对案犯卄常痛恨,但由于害怕自己近亲属受到法律追究,反而拒绝作证,甚至要求司法机关不追究犯罪人法律责任。如2003年11月15B12时许,犯罪嫌疑人李某趁其姨爹孙某处出吃饭Z机,携带启子釆取撬门入室等手段,盗走孙某家屮衣柜内现金16000元。李某行为构成涉嫌盗窃罪。司法机关取证吋,孙某害怕自己姨侄李某受到法律追究,不但不作证,反而要求司法机关不追究其李某的法律责任。(四)哥们义气心理。此类证人多是青少年,尤其是社会闲杂人员最为突出,他们与犯罪人有千丝力•缕的联系,抱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为使哥们不受法律的制裁,明知案情也拒绝作证。如2004年1

4、月18日22时许,犯罪嫌疑人张某伙同史某等10余人持械在某县城“快活林”内任意损毁郑某经营餐桌等财物,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反响。张某等人行为构成涉嫌寻衅滋事罪。在审查中,犯罪嫌疑人不但不供述犯罪事实,反而相互包庇,使哥们不受法律追究。(五)报恩心理。一种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过去对证人实施过恩惠,或者证人危难时有过帮助,使证人作证时感到对不起人,怕被人舆论、谴责知恩不报,故拒绝作证。另一种是犯罪嫌疑人与犯罪嫌疑人实施过恩惠,一但主动投案自首,一是怕行贿和受贿都受到法律制裁,二是怕今后承览不到工程,如行贿人的报恩心理特别突出。(六)担心心理。一种是现场目击证人目

5、睹犯罪,不担不向公安机关报案,反而向证人取证时,怕追究其知情不报的责任,故意推诿不在现场,或以在现场没看见为出不作证。另一种证人担心、目睹的邻居,怕证实后,司法机关不严惩,严惩后今后出来邻居关系不好处,怕得罪人,抱好人主义思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七)贪利受惠心理。这种证人一般具有极端自私和贪利思想,为了向犯罪人勒索钱财,明知案情也不作证。另一种是犯罪嫌疑人作了案后为了逃避法律制裁,不惜以重金收买证人私了,导致证人不作证。(八)麻木好人心理。这种证人常见与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非亲非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说为佳,闲事少管,各自打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故其

6、不作证。在现实社会屮较为突出。如犯罪嫌疑人在公共场所抢夺,扒窃案件屮常见。见义勇为的人太少了。(九)对司法机关不信任的心理。由于司法机关中确有小数人徇私枉法,造成一些人对司法机关不信任,认为不秉公执法,故不告发作证。另一种由于司法机关经费紧缺,加之有些犯罪嫌疑人系流窜作案,无法取证,造成案件久拖不结,给社会造成误会,认为是能了官方,不如私了,不原告发。二、突破证人拒证心理及对策(一)转变认识观念,从感情上去说服和影响证人的拒证心理。转变认识,因证人法制观念浅薄,不懂得拒证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坚持消极作证立场,一方面与证人讲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8条对证人作

7、证所承担义务和法律责任,以拒证者遭到不法侵害及其造成后果被依法处理的案例,让他们权衡利弊,作出正确选择。另一方面,询问人员从情感上去影响他们,使证人改变道德感。通过教育和启发使证人提高法制观念。在向他们揭露犯罪的危害时要结合犯罪手段的残忍,被害人的遭遇及处境启发证人对犯罪嫌疑人的痛恶感。当证人与犯罪嫌疑人有某种关系时,应教育他们大义灭亲,维护法律尊严。再次要唤曜他们的理智感。主要不能理智地辨别是非,不能正确处理如实作证和不作证的利害关系。要消除证人的侥幸心理,讲明犯罪与证据客观真实性,使证人认识到只要犯了罪都要留蛛丝马迹,任何包庇行为都是掩盖不了犯罪的事实。

8、(二)对不同证人釆取不同询问方法。一是对未成年人的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