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

ID:42885076

大小:3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3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_第1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_第2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_第3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_第4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诗歌的凝练语言”。从单元的设置目标来看,旨在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来提高他们读写的水平。因此,落实这一目标是学习这篇词的导学任务之一。教学中根据这一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意。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体会语言,感悟意境。二.学情分析教学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佳,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

2、此外,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三.设计理念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诵读感悟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讨论探究为深化理解的手段,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钟)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以及“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诵,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2、通过联想

3、和想象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六.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语文式教学法七.教学进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在上课之前,先让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写的也很好。它的演唱者是王菲,那么它的词作者是谁呢?(生:苏轼)清评论家胡仔评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

4、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美在何处,为何会成为经典。(2分钟左右)(二)、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2、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3、能用文雅的现代汉语对原诗进行再创作;能准确自然流畅地运用名句。(三)了解作者,熟悉背景1、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1分钟)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精通。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

5、,对后代很有影响。著有《东坡乐府》。苏轼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一生常被贬谪异乡。(四)写作背景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妻子亡故,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六年多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三),感知课文1、预习检测宫阙(què )  琼楼玉宇(qióng yŭ )  朱阁(gé)绮户(qǐ )婵娟(chánjuān  )不胜寒(shēn

6、g )把酒问青天:端着又恐琼楼玉宇:担心高处不胜寒:经受不住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低绮户:雕花的窗户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2、朗读课文:怎样通过你的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力求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a.学生朗读b.名家范读:教师视具体情况正音及划分节奏。c.学生再朗读,学生齐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尽量读出词的韵味(四)、译读课文:讨论疏通这首词的大意。5分钟后检测各小组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找同学翻译文章大意检测一下重点字词句的解释1、词上片(1)、翻译(重点字词明确后找同学翻译前半部分,学生指出不足,教师点评及明确)(2)解

7、读小序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这行小字是什么?生:小序。它的作用是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从哪里看出交代了时间(丙辰中秋)在这首词中具体指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意味着什么?(团圆)此文写作目的:第一、怀子由。子由是他的弟弟,苏轼兄弟情谊深厚,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文章一个兼字表明此目的是次要的,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第二、丙辰中秋,即熙宁九年,公元1076,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政治上极其失意。写此词时,苏轼41岁,他除政治不得意外,当时

8、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此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分外怀念弟弟,苏轼赋词怀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