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王阁序--教学反思

腾王阁序--教学反思

ID:42889537

大小:4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腾王阁序--教学反思_第1页
腾王阁序--教学反思_第2页
腾王阁序--教学反思_第3页
腾王阁序--教学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腾王阁序--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反思中求索——《滕王阁序并序》的教学反思《腾王阁序并诗》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本文是一篇文质兼具的骈文,在唐代就已经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如果按照惯常的教法是:首先整体感知字音,熟读课文;然后串讲字词之意,分析文章段落大意;最后分析作者在此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来表情达意(手法技巧)。然而这样一来,一篇“活生生的”美文就给上“死了”,最后教学效果也不大理想。如何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反复诵读课文,最后选择从文章中的一句话——“兴尽悲来”入手,分析作品

2、中体现“兴“的段落,品味作品中抒发“悲”的语句,从而领悟课文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一来,课堂思路更加清晰,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现简要介绍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了解文章的内容。2、关注文章中的典故出处与作用,体会作者的情感。3、赏析此文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感悟骈文的语言。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体悟一下,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一层不变的?是不是至始至终犹如一个平静的湖面?如果用一个数学图形来表示作者的情感变化,你会如何来描绘?(结合苏轼的《赤壁赋》情感的变化启发学生,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画出来。——开口向下的抛

3、物线)你是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的?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的语句?导语评价:导语以设问的形式,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开门见山,直奔作者的情感,抓住课文关键语句,一点入手,牵及全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铺平了道路。教学过程一、品读——“兴”1、“兴尽悲来”,作者为何而兴?——人杰地灵、良辰美景(第一、二、三段)。胜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历史久远、界域辽阔、地势宏伟 。(图片展示) 胜友: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盛宴

4、:“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美景:重点赏析A、(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学生讨论,哪些文字写得较美,你比较喜欢?)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4………………(学生各抒己见)C、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介绍骈文文体的特点并品读这一段落。D、小结:本部分写滕王阁周围秋景之美,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

5、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点评: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语段,熟悉课文关键语段,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基础。学习方法主要是:读一读课文,说一说字词,品一品句子。二、感悟——悲1、“兴尽——悲来”作者为何而悲?——为自己的失意人生。(在此补充写作背景: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点评: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艺术风格都与作者的人生和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要理解作品与作者的关系。2、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

6、世的?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由宇宙的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宇宙—人生)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点评:行文至此,笔锋陡转,由前面的盛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为慨叹人世,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我们从欣赏美景引到触摸王勃的内心世界,而且此环节也联系前面所学,温故知新。3、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文章的气质和品格,也可以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作者在此抒发了什么样人生感

7、慨?——“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作者是不是“一悲到底”?——“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

8、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