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杠杆 (2)

12.1 杠杆 (2)

ID:42898061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12.1   杠杆 (2)_第1页
12.1   杠杆 (2)_第2页
12.1   杠杆 (2)_第3页
资源描述:

《12.1 杠杆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2.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铁架台、杠杆、钩码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图片:一个人正在用一个巨大的杠杆撬动地球。提问: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能联想到什么?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表现了科学家基于科学

3、理论的宏大气魄,也使我们接触到杠杆这种简单机械。观察,交流感想,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体会到“一人之力可以撬动地球,使用杠杆似乎是可以省力的”,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引入课题,让学生急于了解有关杠杆的科学理论,激发学习欲望。 新课教学(32分钟)  一、杠杆生活中有很多帮助人们工作的工具,实质上都是杠杆。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杠杆的实例吗?学生列举后教师总结:羊角锤、起子、钳子、火钳、筷子等等。并说一说在使用这些工具时,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都像杠杆在撬动重石一样(投影片),可以绕

4、一个固定点转动,本身没有变形。1.杠杆: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画出用杠杆撬动重物的示意图2.杠杆五要素:(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L1:动力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L2:阻力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点拨:力臂可简称为“点线距”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后回答:工具在转动,可以省力,有一个固定点,工具没有变形。观察投影片,对照自己使用工具的情形,确认这些特点的存在。明白“支点”对构成杠杆的重要性。  观察黑板上教师的板示,在笔记本上画图

5、,标出杠杆的五要素。   着重从数学角度确定力臂的定义,回答:“点”“线”“距”的含义。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学习,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锻炼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提问:在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将学生猜想写在黑板上,并鼓励有创意和科学思维的猜想。教师利用演示器材,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探究。在进行设计安装后,组织交流设计思想,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1)实验中动力和阻力是人为规定的;(2)“怎样确定力臂”是这个实验的难点,可以在实验

6、中使杠杆水平平衡,直接数出杆上的格子数就是力臂的大小;参照教材所示“实验探究”,设计好实验步骤,然后动手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写在教材的记录表格中。测量次数F1/Nl1/cmF2/Nl2/cm1    2    3    4    组织学生对上报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对板书中学生的猜想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结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    F1L1=F2L2 学生猜想:(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确定需测量的物理

7、量、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通过交流回答:(1)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可以用钩码的重力和个数确定,或者用弹簧测力计测出。(2)力臂大小可以通过数格子数确定。 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在教师点评下对实验结论进行确认。   创设情景,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后面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总结得出实验结论,体验物理探究的一般过程。   课堂小结(3分钟)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要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难点:杠杆五要素的确定;画力臂。学生可以个别回答

8、,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