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2)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2)

ID:42900515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2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2)_第1页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2)_第2页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2)_第3页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2)_第4页
资源描述: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层导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曹文轩小说《孤独之旅》环境描写的教学思路与反思福建省南靖湖美中学邹雪娟衡量一堂语文课是不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有所得,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关键是看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实际,课堂组织实施是否科学合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文章中所有含有教学价值的信息。通俗的说,就是一堂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每一节课的目标集中、单一了,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课堂上有思想,最大限度的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这就是我们所说“一课一得”。《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

2、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所以,这一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就以本文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芦苇荡”及“暴风雨”为例,分析归纳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并学以致用,链接中考,当堂训练,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点,从而实现一课一得。这一堂课也是省级课题《农村初中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成果展示课。分层导学教学实施一般流程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升。结合分层导学的要求,我首先把学生分

3、成9个学习小组,每组由5-6个成员按好、中、差两两组成,这是隐性分层。每组一正一副组长,自己先完成学习任务,并督促本组成员圆满完成自学任务;或按老师要求,协助老师完成自学情况检查。本节课设计的预习检测以及自主探究(研读分析芦苇荡的景物描写)部分的完成情况就由组长在课前或课上完成。六个成员分两边面对面对坐,方向与黑板垂直。正副组长分坐两边的中间位置,分别带动旁边一中一差生,并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的环节,我先设置好有讨论价值的并能反映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于导学案上,让生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流程、方法及要求。设计的问题可由学生自己解决,比如“自主探究1:请找出

4、文中描写芦苇荡的句子,看看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分别描绘出了芦苇荡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也可由同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完成,比如“链接中考,巩固提升:加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同组讨论归纳后写在学案上,并派代表做好回答准备。学生合作探究时,我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发现问题时,适当加以个别指导,并解决非典型问题。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及点评提升也基本由学生完成,老师只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或归纳。展示成果时,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或朗读展示(如36段暴风雨一段),或划于书上以及写于导学案上后个人回答展示(如找描写芦苇荡

5、的句子及分析特点等),或写在白板上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如链接中考题《小扇轻摇的时光》)。朗读展示时,如36段,我先让生自由朗读,自行感受暴风雨的狂暴之画面,然后本着“强者让,弱者上”的原则,先安排让一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黄鑫发朗读,再由朗读能力较强的王渌瑶同学点评,指出不足后,然后由其范读。她的朗读迎来了掌声,把课堂推向了小高潮,是本节课一个亮点。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在感受暴风雨画面的同时,把“分析出景物特点(可怕)”这一重点问题给解决了。回答展示我预先设计或临时生成的问题时,我也遵循“强者让,弱者上”这一原则,先让中差生回答后再由本组或其他组优等生补充。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

6、如分析芦苇荡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时,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21-25段哪些句子是描写芦苇荡的?”这问题最简单,基础较弱的同学也能找出一两句。由他们回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师追问第二个问题:“这些句子分别写出了芦苇荡的什么特点?”生回答后再追问第三个问题:“从哪里可看出?”第四个问题:“有何作用?”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展示的机会,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链接中考(提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在合作探究答案写于白板后,各组展示进行评比,点评环节由表述能力较强的曾游思晗同学完成。她的点评就成了本节课的又一亮点。在每个环节的进行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都要

7、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适时引导学生针对展示内容,给予评价,激发质疑和争辩,在问题核心处,揭示本质,明确观点;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拓展、升华与总结;最后设计课内、课外两道中考题进行巩固提升,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点,真正实现一课一得。这堂展示课有许多成功之处,特别是课上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比过去的传统教学活跃了许多,教学效果前所未有。虽然如此,但是,也显示了一些不足。比如,老师的引导有的地方还不是很到位,如在分析“芦苇荡的美景反衬人物的恐慌心理”这一景物描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