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十二章

《论语中》十二章

ID:42902135

大小:31.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9-23

《论语中》十二章_第1页
《论语中》十二章_第2页
资源描述:

《《论语中》十二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语》十二章教学目的:1.了解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2.积累文言文词汇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文言文。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重点: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弄懂基本意思,并背诵默写。3.学习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方法。难点:读后得到的启发和教益。第一课时一.介绍孔子及《论语》(勾画书本中的介绍)增加: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二.读全文:正音、停顿、字形。1.师读正音有:①说②愠③省④为⑤罔⑥殆⑦有⑧肱⑨笃⑩箪停顿有:①主谓之间停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②

2、连词前的停顿: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③古今异义词的停顿:可/以为师矣④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停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停顿的方法总结,教给学生一方法)字形有:②愠⑤罔⑥殆⑧肱⑨笃⑩箪2.生读:(自由读,齐读,交叉齐读,指名读)以上至少5遍。三.学习第一章1.指名读2..结合注释读3.说,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章的现代汉语意思,有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一下,不会的,再向老师提出。4.释疑,让学生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由老师做出引导或解释。5.连接解释整句话,引导学生总结翻译方法:留:古今同义词,如,远方;固定专有名词,如,君子。补:人不知(),()而不愠()。准确译出

3、重点实词:如,通假字“说”;愠;不要丢掉一些虚词:如,亦,而尽量保持原有的句式: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用反问句译,不用陈述句译;不用较强的反问句来译(不加“难道”)。6.总结内容,板书要点:学习说(学习方法)朋乐(学习乐趣)不知不愠君子(个人修养)7.看板书背诵第一章。备注:督促学生记笔记;讲解“连词”“顺接”与“转折”。四.作业,抄写并翻译第一章。第二课时学习第二到第六章一.检查第一章的背诵及重点词的积累和文章理解。二.学习第二到第六章1.学习第二章,结合注释读,并译出原文。步骤:结合注释读→质疑→解疑→组员向组长翻译,组长订正→向全班展示。教师提醒:词语:三(古今意义上的

4、差别),日,为,谋,忠,传(词语的活用现象)不……乎,总结:建立在“忠”与“信”基础上的学习。看板书诵读2.学习第三章步骤:结合注释读→质疑→解疑→组长向组员讲析→组员向全班展示。教师重点讲析“学”指做学问,而非“学习”“不惑”:(知识经验丰富以后)通达事理,不被外界所迷惑,“知天命”:懂得自然规律和命运。“从心所欲,不逾矩”:能依从自己的心愿做事,却不逾越法度规矩总结:孔子自述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的提升。德育:“志于学”才会“立”才会……看板书诵读3.学习第四章步骤:齐声读,从停顿上判断学生上节课内容的记忆,设置悬念:为什么在“以”字后停顿?结合注释读→质疑→向全班展示→辨

5、别两种解释(“可以”词义的理解及为何在“可”和“以”之间停顿。预计学生在词语活用上会正确的翻译,所以要及时肯定学生“故”与“新”的理解准确性。总结文言文翻译之补充省略部分。“可以()为师矣”总结:学习方法。重点虚词“而”的用法。看板书诵读4.学习第五章。步骤:结合注释读→质疑→解疑→向全班展示。总结:学习方法,读书与思考相结合。重点虚词“而”的用法。延伸: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看板书诵读。5.学习第六章结合注释读→老师质疑→引导解疑→组员向组长讲析→全班展示。孔子夸赞颜回“贤”的理由有哪些?除了直接的理由,还采用了什么方法证明颜回是“贤”的?总结:赞美颜回安贫乐

6、道的高贵品质。看板书诵读三、诵读与记忆诵读:自由诵读,看板书诵读,教师去除关键字诵读,全班集体诵读。记忆:归类检查记忆: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重点虚词“而”的用法。书写:愠,罔,殆,让学生板书,订正。三.作业:抄写并翻译其中3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