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文言虚词

中考常考文言虚词

ID:42903125

大小:40.73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9-23

中考常考文言虚词_第1页
中考常考文言虚词_第2页
中考常考文言虚词_第3页
中考常考文言虚词_第4页
中考常考文言虚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考常考文言虚词复习梳理【教学分析】文言虚词虽然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比实词更为灵活,语法功能比实词强,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要读懂文言文,不但要正确理解实词的含义,还要了解虚词的用法,二者缺一不可。在中考试题中,虽没有把文言虚词作为重点,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还是很普遍的。在古代汉语中,实词与虚词的划分与现代汉语中的分类不同。由于古人的语法观不如今人明确,古代汉语中把具有实词属性的代词归入虚词范畴之中。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仍然沿用古代遗留下来的传统提法。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对虚词的考查只是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里的

2、“常见”是指虚词在浅易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而言的,也就是说,是我们在学习中常接触的一些词。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成都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

3、,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成都市近年来考查最多的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乃”“为”。【教学目标】 1、本堂课重点复习成都市中考

4、文言文中常考虚词:之﹑其﹑而﹑以﹑于、乃、为的用法。2、课堂采取小组讨论﹑小组汇报以及独立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归纳,教师适当点拨,通过结合初中六本教材中出现的典型例句的归类整理,加强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以提高学生在A卷课内文言文判断虚词的用法这一题中的得分率。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学生比较陌生和不容易理解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重点强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复习目标。    结合成都市9年课内文言文考情一览表导入复习,揭示复习目标,板书课题: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的复习梳理。将虚词:之﹑其

5、﹑而﹑以﹑于、乃、为板书在黑板中间。    二﹑教师分别结合课内典型例句对每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讲解复习。既要提供例句还要指出该虚词的具体用法。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

6、则》)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主要作

7、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5、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三、其(一)用作代词,1.代人、事或物,可译为“他(们)的”“她(她们)的”“

8、它(它们)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或“这”“这个”“这些”。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