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ID:42920173

大小:2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3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一、绪论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熟悉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其主要思维方法。3、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代表著作,代表医家。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元论(1)掌握气—元论的基本内容①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②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③气是自然界物质相互感应的中介。④气化。(2)熟悉气的基本概念。(3)了解气—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①说明生命过程中的物质和运动性。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阴阳学说(1)掌握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2)熟悉阴

2、阳的基本概。(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养生防病,必适阴阳,治疗疾病,必平阴阳。3、五行学说(1)掌握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2)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①相生、相克的含义、规律、关系。②相生、相克的异常——母子相及、乘侮规律。(3)熟悉五材、五行的概念。(4)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①阐明人体生理a.将人体脏腑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b.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②说明五脏病

3、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三、藏象51、概论(1)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2)掌握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性。(3)熟悉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学说的特点。(4)了解藏象学说的含义和藏象学说的形成。2、五脏(1)心(心包络)①掌握心主血脉的含义、机理、生理作用表现。②掌握心主神态的含义、机理、生理作用表现。③了解心的在志、在液、在窍、其华的内容。④熟悉心包络的含义、功能。(2)肺①掌握肺主气的生理作用。②掌握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的生理作用。③掌握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④熟悉娇脏、华盖。⑤了解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4、。(3)脾①掌握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的生理作用。②掌握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的概念。③了解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4)肝①掌握肝主疏泄、肝主藏血的生理作用。②了解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5)肾①掌握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的生理作用。②掌握肾为先天之本的概念。③了解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6)命门①了解命门的概念。②熟悉命门的生理作用。3、六腑(1)掌握六腑的传化过程。(2)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3)熟悉部位三焦的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4、奇恒之腑(1)掌握脑、女子胞的生

5、理功能。(2)了解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5、脏腑之间的关系(1)掌握心与肾、肺与肾、脾与肾、肝与肾、脾与胃之间的关系。(2)熟悉脏与腑的表里关系。5(3)熟悉脏与腑之间的传导化物关系。四、气、血、津、液1、概论熟悉气、血、津、液的的阴阳属性。2、气(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2)掌握气的生成、气的生理功能。(3)掌握元气、宗气的、营气、卫气的组成,分布及其生理功能。(4)熟悉气的运动、基本形式。3、血(1)掌握血液的生成、运行及其生理功能。(2)熟悉血的概念。4、津液(1)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津与液的区别。(2)熟悉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了解津液的生理功能

6、。5、气血津液的关系(1)掌握气与血的关系。(2)熟悉血液与津液的关系。(3)熟悉气与津液的关系。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1)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2)了解经络的概念。2、十二经脉(1)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2)熟悉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属络关系。(3)了解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规律。3、奇经八脉(1)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2)熟悉督、任、冲、带脉的循行特点及各自的生理功能。4、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1)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2)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六、病因1、概说(1)熟悉病因的概念及其分类。(

7、2)熟悉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2、外感病因(1)掌握六气、六淫、的概念。(2)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5(3)掌握风、寒、暑、湿、燥、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熟悉疠气的概念及其致病特点。(5)了解疠气流行的因素。3、内伤病因(1)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2)了解内伤七情的概念。(3)了解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概念。4、病理性病因(1)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2)掌握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3)了解痰饮的形成及致病特点。七、病机1、发病机理与类型(1)掌握发病、病机的概念。(2)掌握正、邪的概念及发病的机理。(3)了解发病的类型。2、基本病机(1)邪正盛衰①掌握邪

8、正盛衰的概念。②掌握邪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