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

第十四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

ID:42932700

大小:2.99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9-25

第十四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_第1页
第十四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_第2页
第十四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_第3页
第十四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_第4页
第十四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四章慢性病的 社会医学防治在高收入国家,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能活过70岁,并主要死于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癌症、糖尿病或痴呆症。肺部感染仍然是唯一主要的感染性死因。在中等收入国家,近半数人能活到70岁,而且同高收入国家一样,慢性病是主要杀手。但是,与高收入国家不同的是,结核和道路交通事故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ICD-10)2005死亡原因(城市)死亡专率(1/10万)构成死亡原因(农村)死亡专率(1/10万)构成恶性肿瘤126.022.9呼吸系病123.823.5

2、脑血管病116.621.2脑血管病111.721.2心脏病98.217.9恶性肿瘤107.120.3呼吸系病69.012.6心脏病62.111.8损伤及中毒45.38.3损伤及中毒44.78.5消化系病18.13.3消化系病17.13.2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3.82.5泌尿生殖系统7.01.3泌尿生殖系病8.61.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6.21.2精神障碍5.21.0肺结核2.90.6神经系病4.60.8精神障碍2.30.4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征的疾病可视为慢性病:1.患病时间长;2.病后

3、留下功能障碍;3.疾病的原因常引起不可逆的病理变化;4.因病情不同需要不同的医疗处置;5.因病情差异需要不同的康复训练。(一)慢性病概念第一节概述慢性病与急性传染病的比较区别点慢性病急性传染病病因病因不甚明确有特异的生物学病因病因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干预措施,直接效果不明显,需要常时间评价、观察特异性预防有效,直接效果明确、迅速、可测量发病机制复杂、不容易阻断相对单纯、容易阻断病程及所需的卫生服务长、甚至终生带病,需要持续性的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短,治愈或死亡,所需服务时间较短传播多无传染性,人群

4、预防与个人预防结合,人群预防正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但效果尚不突出具有传染性,人群预防效果、效益极佳,预防手段以公共卫生人员和政府的行为为主预后多器官、多系统损害,需要持续性、综合性的康复服务多数后遗症少,需要单一的躯体功能康复符合慢性病特征的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理异常和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其他各种器官的慢性、不可逆性损害疾病死亡原因及构成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患者1.6亿。主要指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

5、、冠心病及风湿性心脏病等。恶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15年,2/3的肿瘤都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在中国已经开始显现。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男性为130.3/10万~305.4/10万,女性为39.5/10万~248.7万/10万。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前十位的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膀胱癌、胰腺癌、白血病、淋巴癌、脑肿瘤;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前十位的分别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卵巢癌、胰腺癌、食管癌、子宫癌、脑肿瘤。男性、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的为肺癌

6、。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位;糖尿病造成的死亡,居当今世界死亡原因第5位。根据中国糖尿病协会最新调查,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全国糖尿病人接近1亿,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超越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二)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时间分布:不同时间点的患病情况2.地区分布:华东沿海各省及西北、华北等省、市、自治区较高,而中南、西南各省、市自治区较低;上海市和江苏省的癌症发病率

7、和死亡率为最高,贵州和云南省最低。肺癌高发区:云南宣威、个旧;食管癌在北方较多,河南林县;肝癌以华东、华南(尤以江苏、两广)等沿海地区较高发,江苏启东,浙江海宁;胃癌在东北、华中、西北和华东地区某些省市较高发,辽宁庄河,山东临朐,福建长乐,河北赞皇;女性子宫颈癌死亡率最高的是山西省,其次为江西和陕西,最低的是上海市;乳腺癌则以上海市为最高,西藏为最低。鼻咽癌:广东省脑卒中:死亡率从南到北逐渐上升,从东向西逐渐下降,城市高于农村,城区高于郊区。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南方低于北方,农村低于城市。3.人群分

8、布: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4.病种构成: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5.慢病自然史:无危险阶段、出现危险因素、致病因素出现、症状出现、体征出现、劳动力丧失6.危险因素:环境、行为生活方式、生物遗传、医疗卫生服务(三)慢性病的社会危害慢性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患病率高,预后差、并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残疾,心理创伤和对家庭的压力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卫生服务需求增长、卫生服务利用率上升慢性病的预防不仅仅是指阻止疾病的发生,还包括疾病发生后阻止或延缓其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造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