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材料题

马克思材料题

ID:42937798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4

马克思材料题_第1页
马克思材料题_第2页
马克思材料题_第3页
马克思材料题_第4页
马克思材料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材料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五、材料题1、分析下面有关知行关系的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能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化材料2”行高于知J”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也不若行之。学无于行而止矣化材料3”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材料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请回答:(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知行观?答:1)材料

2、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2)材料2与3有什么异同?答:(2)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先行知后”观。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是纯思辨的观点;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来解释知行学说。(3)材料4是什么样的知行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答:3)材料4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知识论,是毛泽东同志在其哲学著作《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两千多年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知识论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进一步丰

3、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知识论。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材料2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材料3波格丹洛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o请回答:(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答: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答:材

4、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之;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

5、无不知敬其元,也。“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的意思),是性伪之分也。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回答:(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答:(1)孔子的“生而知之”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因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

6、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材料2、材料3同材料1的共同点是什么?答:(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因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3)材料2与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答: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

7、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⑷材料4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