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说课稿 (1)

青山不老说课稿 (1)

ID:42950769

大小:2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青山不老说课稿 (1)_第1页
青山不老说课稿 (1)_第2页
青山不老说课稿 (1)_第3页
青山不老说课稿 (1)_第4页
资源描述:

《青山不老说课稿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一、说教材《青山不老》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通过选编意图和对教材的钻研,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

2、的情怀。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4、教学重难点重点: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二、说学情《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语言虽然生动,但距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不易理解。尤其是南方学生对防风护林带、林网等专有名称和北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缺乏感性认识。三、说教法学法4新

3、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也就要求教师做到以学定教。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努力使文本更具人文气息、更直观,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教法则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四、说教学程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来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以“奇迹”为突破口,让学生认识奇迹——走进奇迹——感悟奇迹。我是按以下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一)、播放课

4、件,深情导入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紧接着,我出示了一幅绿意盎然的山林图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导入:孩子们,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在这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的毕生心血和执着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梁衡一起走近这位老者,去聆听他那不平凡的故事吧!来,我们一起来书写课题——(板书)《青山不老》。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开篇以精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潜在动力,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进入新

5、课的学习,自然流畅,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文章写了一个()的故事”。然后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通过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文章,而且也从整体上感知了奇迹。(三)、批文入情,读中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我紧紧扣住导读中出现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导读的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4首先,我播放晋西北环境恶劣的沙尘场面,使学生对晋西北的恶劣环境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浏览、圈

6、画、指名读句,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在此基础上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片,让学生今昔对比畅所欲言谈感受。接着以“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从而引出“奇迹”。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巨大的落差,一下子就能和作者融为一体。即为感情打下基础,又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奇迹”自然产生,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接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奇迹”一词来组织教学。以“这个奇迹是什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这一奇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读、画画、说说。从而更进一步地品词析句,走进“奇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课文的

7、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2、3、4句。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入文入情的基础上,我推波助澜,结合老人的生活小环境设计三次引读,引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让学生抓住“归宿”引发感悟,使老人的形象愈发的高大起来。伴随着学生的赞叹,我深情地说:“是啊!山在老人就在,他把一生奉献给了青山,他——”(课件出示)他已经将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另一种东西是什么?”直接抛给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我就以“与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