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学设计郑玉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郑玉

ID:43026543

大小:3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4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郑玉_第1页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郑玉_第2页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郑玉_第3页
资源描述: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郑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中国诗》教学设计郑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钱钟书在学术上的贡献,见识其学贯中西的深厚学养。2、理解本文比较文学的立场,从比较屮把握作者对于屮国诗歌的看法。3、品味文中的几处比喻句,体会“钱氏比喻”的妙趣横生与睿智机警。4、联系前两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文学评论类文章的风格与意义。【教学重点】通过文中的中西比较把握中国诗歌的特点。【教学难点】加深对文学评论类文章的认识,用其指导日常的阅读欣赏,提升文学的审美品味。【教学方法】探究法与讲授法的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

2、了诗歌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往往一字Z差,谬Z千里,就像木叶和树叶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一样。这些都是我们跟随作者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诗歌,如果我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诗歌,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什么是中国诗歌的一般卬象呢?”(二)思考而激趣学生思考问题,“中国诗歌的一般印象是什么?”教师倾听学生冋答后总结,“我想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却很难有一个整体的印彖。因为我们太熟悉中国诗了甚至可以说只熟悉中国诗了,所以细枝末节的东四对于我们来说很好把握,说出某一位诗人的特点某一首诗歌的风格也并不难。但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诗歌的印象,我们就要有

3、居高临远的观点,站在中西文学比较的立场上。而在现代中国学史上,有谁能具有这样学贯中西的学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钱钟书的这篇《谈屮国诗》。二、作者介绍(向学生发问,想到钱钟书你们一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从学者的角度重新认识钱钟书先牛。)钱钟书(1910—一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L933年毕业于清华人学外语系。193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后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文学。1938年秋归国,曾任四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

4、国文学院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屮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谈艺录》融中西学为一体,见解精辟独到。新中国成立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三、梳理思路1、学牛快速阅读

5、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中外诗歌比较的。2、学生冋答问题,教师补充引导。比较点中国诗外国诗是否相同诗史抒情诗一一戏剧诗一一史诗(无)史诗戏剧诗——抒情诗异篇幅短小。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轻莺剪掠。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妙同韵味意在言外,富有暗示性。也看重诗歌的暗示性同风格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有兽力和神威异内容社交诗多,无宗教诗。除此此外,无甚区别。和中国诗在内容上无甚区别。同3、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诗歌有哪些特点?(1)抒情诗传统(2)篇幅短小(3)意在言外(4)轻淡、安和(5)社交诗多4、通过比较,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如何理解这个结

6、论?体现了作者做文艺研究时的什么立场?明确「'屮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句话不是说中国诗不特别,钱钟书先生也不看重中国诗歌,而是强调我们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诗歌,不偏不倚。诗歌最大的意义在于抒发我们的感情,在这个茫茫漠漠的世界里使我们的心灵找到一个安放的地方。它是中国诗歌还是外国诗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诗歌。钱钟书其实是借这篇演讲的文稿暗中批评了那些持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四、品味语言1>钱钟书先生为人幽默睿智,写文章善用比喻,找岀文中几处令你印彖深刻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中国

7、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莺剪掠”,“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这些比喻都是用来形容屮国诗歌篇幅短小的。(2)“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本身就是一种暗示,怀孕暗示着新生命的存在。所以怀孕的静默是指诗歌的静默富有暗示性,诗歌的静默里包含着丰厚的内容。(3)“蛛丝网”“钢丝网”,“乐队合奏”“吹着芦管”,“文明人话”“野蛮犬吠”。这一连串的比喻都是在写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屮国诗歌斯文,而外国诗歌显得狂放。这样的比喻贴近而且生动形彖,令人印彖深刻。(4)“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

8、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把我们心灵上的一切追求比作灵魂的思家病,这个比喻既有诗意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