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减肥的针剌手法

浅谈针灸减肥的针剌手法

ID:43041485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5

浅谈针灸减肥的针剌手法_第1页
浅谈针灸减肥的针剌手法_第2页
浅谈针灸减肥的针剌手法_第3页
浅谈针灸减肥的针剌手法_第4页
浅谈针灸减肥的针剌手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针灸减肥的针剌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针灸减肥的针剌手法张波(重庆市肿瘤医院针灸科,重庆400030)单纯性肥胖病在我国是一种社会慢性疾病,是指摄入热量多于消耗,以脂肪形式存在于体内,以肥胖为主要症状,可伴有代谢障碍,但无明显内分泌异常表现者。肥胖可见于任何年龄,40-50岁多见,女多于男。女性脂肪分布以腹、臀部及四肢为主,男以颈及躯干为主。目前市场上减肥方法很多,而真正做到快捷、安全、无副作用的只有针灸减肥。针灸减肥中针剌手法很重要,只有无痛的针剌方法才能让患者在轻松愉快中解除肥胖痛苦。笔者学习朱丹主任医师的无痛针法,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如下:1持针法1.1“剌手”与“押手”

2、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剌手”,按压穴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的“左手推之,左持而御之”,说明剌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毫针,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中于剌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能够准确地剌中腧穴,并使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进针时,剌手与押手配合得当,动作协调。可以减轻痛感,行针顺利,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双手配合动作,如《标幽赋》所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不因”,确是经验之谈。1.2持针

3、手势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五指持针法。1.2.1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一般用于针剌浅层腧穴的短毫针持针。1.2.2多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垂直。一般用于长针深剌的持针。2进针法进针法,又称剌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毫针在剌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剌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剌法的首要操作技术。在进针时要注意指力也腕力的协调一致,要求做到无痛事微痛进针

4、。以剌押手势分为:2.1单手进针法即用剌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剌入,直剌至所要求的深度。2.2双手进针法院即剌手与押手互相配合,协同进针。常有以下几种:爪切法:又称指切法,临床最为常用。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靠左手指缘剌入皮下的手法。夹持法:即左手拇食指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当贴近皮肤时,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剌入皮下,直至所需要求的深度。舒张法: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右手

5、持针,针尖从食中两指间剌入皮下,行针时,左手食中两指可夹持针身,以免弯曲,在长针学会剌时常用此法。对于皮肤松驰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以便进针。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提捏法:即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剌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流注指微赋》中说:“针入贵速,既入徐进;针出贵缓,急则多伤”。在进针透皮时,应迅速将毫针针尖剌入皮下,然后缓缓地将针进到所需深度。这样操作既可以减轻甚至免除进针的疼痛,还可以准确掌握针剌深度,使之不会出现剌皮伤

6、肉、剌肉伤筋、剌筋伤骨的差错。“徐进”还能很好地体会针下感应,做到密意守气,抓住气至的机会作补泻操作。出针时先将针缓慢上提,必要时配合轻度捻转,让针体松动,再上提到皮下,最后如拔毫毛一样迅速出针。否则,出针上提太快太猛,有可能损伤穴位组织,尤其是作过度捻转、搓针手法者,针身有肌纤维缠绕,体位移动有滞针、弯针时。窦氏的随咳进针法“令病人咳嗽一声,拈针如腠理”,目的是用咳喇去转移患者对针剌紧张(恐惧)的注意力,对于减轻或消除毫针剌入皮肤时的疼痛有明显作用,不过,在针灸减肥时,由于针剌部位较多,如果每次要求患者咳嗽多有不便,且针剌后再咳嗽也会引起疼痛,为解

7、决这个问题,朱丹主任医师采用的方法是:以左手轻轻点击针剌部位以外的地方,转移患者注意力,然后右手迅速进针,这样可以方便、快捷、无痛的达到针剌目的。3针剌角度、方向、深度针剌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剌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剌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剌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剌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剌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剌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剌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

8、深度不同,那么剌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剌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个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剌操作的熟练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