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

XX镇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

ID:43041661

大小:52.7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25

XX镇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_第1页
XX镇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_第2页
XX镇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_第3页
XX镇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_第4页
XX镇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XX镇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镇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总则1.为科学有序地推进XX镇河道整治,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发挥河道综合效益,引导、规范全镇河道整治工作,依据《XX省水利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的指导意见》(X水农(2018)27号)、《关于加快全市生态河道建设的实施意见》(X发(2017〕31号)、《XX市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X水发〔2017〕28号)、《关于印发XX县绿水青山专项行动“五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18)3号)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条例、技术规范标准,制订本导则。2.生态河道及其他河道建设应与相关规划相协调,按照生态

2、优先、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来实施。3.本导则适用于本镇内的所有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河道、沟塘)的整治及相关的管理活动。生态河道建设除满足本导则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其它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二、总体要求1•河道建设工程应满足防洪、排涝等安全要求和供水、灌溉及航运等功能要求,同时应满足生态环境、水质改善、景观休闲、水文化等要求。2•水利安全是河道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不得以牺牲或降低行洪、排涝、供水、灌溉等功能性要求的水利安全来满足生态和景观要求。3.生态河道建设必须在保证现有水面率的基础上,依据防汛、生态和景观要求积极扩

3、大水面率和水域容积率。4.河道建设应在对河道有关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对水利安全和水质监测的各项指标综合分析,根据相关规划,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综合性的生态治理工程措施,尤其是截污、减污和治污等工程建设。5•河道建设应认真分析当地水文、地形等自然条件和调查分析河道及其周边的生物、文化遗产分布情况,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减少人类在河道上修建水工程、开发利用水资源等活动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适宜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协调的生态环境。6.河道生态系统包括河道内生态系统与河岸带生态系统,既要重视河道内生态系统

4、又要重视河岸带生态系统。7.河道生态建设应控制河道大流量取水,维持河道的天然流量,满足河道生态与环境需水量的要求。河道取水量较大时,应进行科学论证,控制取水比例和不同季节的取水量,维持河道功能发挥所必需的水量,保证河道生态服务功能。枯水季节,有条件时可对河道进行生态补水,满足河道生态需水的要求,必要时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促进河道水体流动,实现水体的置换,改善水质。6.河道建设必须保证河道的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满足安全、资源、航运、环境、景观、文化、休闲和渔业等方面要求。9•在河道建设过程中,应采取预警、疏解、缓冲等措施,降低生态风险,减少对环

5、境的影响。重建已退化河道的水生态系统,因地制宜选择生物种类,遵循以乡土种为主的基本原则,防止生物入侵,保证生态安全。10•开展河道护岸绿化的,应按照相关绿化导则要求,结合护坡、水土保持等措施进行防护林、护堤林、经济林建设。11.河道建设不宜切断河道与其它水系、水源的交流。12•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按照地形条件、水系关系及土质特点,宜突出不同重点和采取不同的方式。12.1—般平原区。该区域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引排结合,呈网状分布。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注重水系连通,实现活水周流,增强河道的流动性。12.2低洼坏区。该区域一般有相对封闭的号堤,由坪口闸和泵站对水系进行控

6、制调节。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注重巩固堤防和闸站,保障号区安全,同时要注重内外河道的沟通和水体交换。12.3岗丘区。该区域地势高低起伏,河道水流一般较急。在生态河道建设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强化梯级控制,通过岸坡整治,防止冲刷,减少水土流失,健全蓄、弓I、提、调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工程体系,达到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目的。12.4沙土区。该区域土壤沙性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岸坡易塌崩。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加强河道岸坡整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整治。一般设计水位以下宜采用硬质护砌,设计水位以上用生态防护。13•污染严重的河段应查清水质污染的主要原

7、因,切断污染源。在陆域污染治理的同时,可通过生态补水、曝气增氧、清淤疏浚、生物修复技术(生物增殖放流技术、人工水草技术、微生物技术)等进行水质净化;宜种植具有净化水体能力的沉水、挺水等植物或采用生态浮岛技术改善水质。三、河道建设技术1.平面形态1.1岸线的利用应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布局,不得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同时发挥河道综合功能。1.2在满足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河道宜尽量维持现状自然岸线,宜宽则宽,避免单纯的直线化、规则化。1.3河道不得随意裁弯取直,确有必要对河道裁弯取直时,应充分论证,尽量减小其对防洪安全、河床稳定及生态环境等的影响。1.4宜保持河道的天然坡降

8、,保留河道的浅滩、大塘、湿地及绿洲,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