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技巧

ID:43081709

大小:100.3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7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技巧_第1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技巧_第2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技巧_第3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技巧_第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技巧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说明文阅读技巧【题情分析】题量3〜4题分值10分左右题型简答题成为主流题型考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内容、说明顺序及结构、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感悟启示等命题主观题型占主导,开放题型领新潮【考点扫描】命题角度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知识要点】1•说明对象:一篇说明文要介绍给读者的事、物、理、现象等。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彖指具体的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中国石拱桥”;二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指抽象事物,包括现象的原因、事物的本质、事物内在的规律、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某个深刻的

2、道理等,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大自然的语吉”2.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对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形态、性质、结构、成因、功用、发展变化等。【常考题型】1.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说明文。(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3.本文说明对彖的特征(特点)是什么?4.请用一句话介绍XXX(说明对象)。【答题对策】1.看文章标题:有的文章题目直接或间接点明说明对象。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屮国石拱桥》。2.找关键语句:找准中心句、首括句、过渡句、总结句

3、等,进行判断。如《说“屏”》,抓住第一段屮的关键句“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可以判断文章介绍了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美感。3.从关键词语入手:包括特征词语、思路字词等。特征词语,如“美丑”“长短”“冷热”等;思路字词,如“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总之”等。4.用精练语言概括: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应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范例解析】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一、(2015・安徽中考)从第④段看,

4、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対说明対象特征的把握。应从笫④段的一些关键句、短语入手,如“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口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我们就可推断出第一个特点为:相似性;再从“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可推断出第二个特点为:普遍性。答案:相似性;普遍性。命题角度二:概括说明内容要点【知识要点】说明内容主要介绍事物的形态、性质、结构、类别、关系、成因、功用、发展变化等,是针对全文内容概括的。说明要点是针对文章的某一段或几段内

5、容进行概括的。【常考题型】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请概括木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请概括某一段或儿段的内容。3.XXX有哪些优点?【答题对策】1.筛选法:摘录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包插特征词语、思路字词等,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过渡句。2.概括法(整合法):结合全文内容,小结段意,把握每段说明的对象特征,最后准确简明地加以概括。3.解题要点: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特征。事理说明文:文章说明关于……的原理(方法、原因等)。【范例解析】1•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五、(2015・潍坊中考)“地面钻孔”为什么可以消

6、减地震灾害?请说明其屮的道理。【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第⑩段可以找到答案。答案:孔洞对以对地震波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使折射后的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生共融。2.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四、(2013・龙岩中考)“土楼具有抗震、防盗和冬暖夏凉等优并性能”,形成土楼抗震能力强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从文章第三段中可以找到答案,但必须适当概括。从文中一些标志性词语“一来……;二来……;三是……。另外……”中,我们可以得知此题答案有四点,从“一来闽西一带生土黏性强,作为建材干后很坚硬”概括出第

7、一个原因:生土黏性强;从“二来客家人在宽厚的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它们能起到牵扯的作用”概括出第二个原因: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能起到牵扯作用;从“三是房屋主体采用土木结构,巧施穿斗方法,整体更加稳固”概括出第三个原因:土木结构,采用穿斗方法;从“另外一些大户人家还在墙泥中搅拌了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犹如给整堵墙注了一剂强力胶,使之固若金汤”概括出第四个原因:有些墙泥中还搅拌有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答案:(1)生土黏性强;(2)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能起到牵扯作用;(3)土木结构,釆用穿斗方法;(4)有些墙泥中还搅拌有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

8、质。命题角度三:把握说明顺序【知识要点】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