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音乐交流研究

中苏音乐交流研究

ID:43082094

大小:7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5

中苏音乐交流研究_第1页
中苏音乐交流研究_第2页
中苏音乐交流研究_第3页
中苏音乐交流研究_第4页
中苏音乐交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苏音乐交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苏音乐交流研究——以苏联音乐专家在中国(20

2、比纪五十年代)为例内容摘要:从二十世纪初的“学堂乐歌”、三四十年代的“抗F1救亡歌曲”到五十年代的“以苏为师”及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引入“多元音乐文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历史中的四次大规模“西乐东渐”一浪潮唯有“五十年代的屮苏音乐交流”以其'高度的政治性;一体系性和群众性而独具特色。本文探讨了20世纪五十年代中苏音乐的交流关键字:中国苏联音乐交流这一时期,我国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等各方面学习、借鉴苏联经验,苏联的音乐文化模式以近乎“移植”的方式引入屮国并被广泛接受。鉴于这种文化模式的“引入与接受”从

3、其发韧之初就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密切关联,所以木文以社会学理论为支撑,透过“社会学Z眼”回顾典型事例,解读“中苏音乐交流”的社会动因和历史意义。一、20世纪50年代中苏音乐交流概况在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I二为数不多的外国友人中即有来自苏联的音乐家代表。十余年间,我国音乐事业的诸多领域都留有他们的身影,屮苏两国在音乐文化领域的交往如同一•场社会运动,有组织、有计划、广泛而热烈。1、苏联音乐专家在中国教学苏联专家在提高我国咅乐表演团体及个人的表演水平、扩展艺术团体社会职能以及完善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体制、科系建设、教学大纲及教材编写等领域均做岀重要指导。在

4、音乐学院,专家提供了各类苏联音乐院校使用的专业教材,帮助制订了教学大纲;指导成立了指挥系、音乐学系和民族乐器系;确立了合唱指挥、打击乐、音乐指导等新专业;快速完备了音乐学院的建制。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专家教学辐射面积广泛(见表I),不仅帮助各地方艺术院校的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同吋培养出一些在国际音乐比赛上获奖}j勺青年学子。今天我国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等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有不少都曾受教于苏联家,可以说苏联专家比以往任何时期在华外国音乐家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影响都更具厂一泛性和体系性。音乐院校专业团体;其他中央肓乐学院中央存乐学院附中、附小总政空军歌

5、舞团中国育•乐研究所1如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消政文丁团氏春电形制片厂东北育专四北艺专中央乐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丿和中南存专华东艺专中央实验就剧院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阿交芽专南京音专中央电台广播乐团上海电影制片厂哈尔滨艺专,■夭津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合江农星局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汕南师范学院上海实验歌划团1■•氏存艺术学院湖北艺术学院1:海人民艺术痢院华东师范大澆••••女微艺术洋校•■—•W•夭津人民艺术剧院表12、中国音乐留学生赴苏联学习1952年9刀1日,中苏双方又签订了《关于中国公民在苏联高等学校学习的协定》,根据协定,我国陆续选拔优秀学生或青年教师赴苏联

6、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敖德萨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学府进修深造,他们在苏联老师们的悉心培养下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归国,在音怎事业的各个领域发挥所长,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实践耳教学,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我国音乐事业的笫一线上,为新中国的音乐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这些留学生有:吴祖强、李徳伦、郭淑珍、杜鸣心、朱践耳、吴非菲等。昊祖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留苏学了,不负众望获得了莫斯科音乐学院授予的全优毕业证书和作曲家资格。回忆留学生活,他谈到:苏联在声乐、器乐、作1111、指挥等各个领域都为我国培育了人才',苏联继承了欧洲音乐的优秀传统,有自己引以为傲的民

7、族乐派,而且讲究各个民族都参与到音乐创作过程中来。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学是非常严谨的,有很多好老师,我国音乐学院很多好的传统还是继承了苏联学派的。面对人家对他一生为中国音乐事业所做的卓绝贡献的种种褒扬,年过八句的吴先生超然淡定的冋应说:“'感到庆幸的是我们没有辜负祖国的培养,至今仍在教学岗位上尽微薄Z力!”。郭淑珍教授以一首俄罗斯民歌《谢膠莎,牧萤谢丿寥莎》的优美演唱开始了她的讲话,她说这首歌是她1953年到莫斯科后老师伊琳娜教她演唱的第一首民歌,距今已经有56年的岁月。现在回想起来,正是由于那时接受了人圧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格的歌曲的演唱训练,使得她在口后的演卩昌、创

8、作、教学工作中受益良多。黄晓和教授长期致力于外国音乐、特別是苏联音乐的教学、研究工作,他撰写的《苏联音乐史》是国内学界了解苏俄咅乐历史的经典读木,对于中苏咅乐交流历史的研究工作,他提出六点亚待解决的问题并寄希望于后辈学人,期待能够得出比较圆满的答案。3、中、苏两国互派文化艺术代表(团)交流互访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文化艺术代表(团)的互访活动频繁(见表2),这些活动普遍具冇参与人数多、活动周期长、交流范围广、派遣和接待规格高等特点,特别是在1956年《苏屮文化合作I办定》签订后,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艺术家(团)來往增多,如李赫特、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和苏联国家交响

9、乐团等的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