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三)B卷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三)B卷

ID:43088119

大小:109.76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9-25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三)B卷_第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三)B卷_第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三)B卷_第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三)B卷_第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三)B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三)B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阶段质量检测(三)(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气候与二十四节气中西方“气候”一词的含义和来源大不相同。希腊语中“气候”是阳光倾斜程度之意。后人据此把世界分为五个气候带,更把赤道到北纬62°间的区域细分为24个天文气候带,它们都平行于纬圈。而实际上,西欧等温线分布虽较平直,但也不可能完全平行纬圈,气候带只是大体符合当地实际。我国“气候”一词主要是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而来,源于

2、中华文明发祥地黄河流域的气温变化,是适合我国农业生产迫切需求的。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耕作主要依凭寒暑气温。而我国的等温线更加不平行于纬圈,其中有地形高度和大气环流两方面原因。例如,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夏季西寒而东热,东西温度差比南北还大;冬季由于亚洲高纬度地区西暖而东冷,南下的冷空气也使我国气温东冷而西暖,干扰了气温的纬向分布。因为春秋本已短促,且春秋季中因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而多霜冻,使农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缩短,农业生产节奏被迫加快。这种抢种、抢管、抢收的“快节奏农业”,极其注重农时。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

3、耕田篇》开篇就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农”字的繁体“農”中的“辰",正是“时”的意思。掌握农时应该根据阳历,而我国古代用的却是阴历,月亮的朔望圆缺和农作物的春种秋收毫无关系。所以早在汉武帝时颁行的太初历中就已经把阳历性质的二十四节气的日期编了进去。古人正是依靠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指导快节奏的农业生产,才保证了基本收成,解决了衣食问题,中华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兴旺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对我国的功绩毫不亚于甚至超过了四大发明,称它为“第五大发明”,还是说低了,因为如果没有二十四节气,人们吃不饱饭,

4、四大发明会推迟,这还会进一步推迟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但是二十四节气也有许多不符合实际之处,因为它是根据天文学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等间距划分的。四季等长,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日期需相隔3个月;“春分”“秋分”要分别位于春、秋季3个月的中央,其余节气的命名,古人取尽量符合其农耕生活的做法,自然就有许多节气名称有不合实际之处,如“立秋”之后还有“处暑”。二十四节气中,不仅有“四立”“两至”,还有“寒暑”;不仅有“寒暑”,还有“小暑”“大暑”和“小寒”“大寒”,冬夏冷热名称的节气占了二十四节气中近半。竺可桢指出“

5、自农业气候立场,则不能不以寒暑为主”。实际上古人种地也并非仅靠二十四节气。由于我国盛行大陆性季风气候,逐年之间天气冷暖差异很大。若按固定的节气日期种地,异常天气年份的收成就差。为此古人常用两个办法补救:第一是物候法,利用动植物和农作物的物候变化基本同步,补充指导耕作,例如“枣芽发,种棉花”等;第二是分期播种法,就是《齐民要术》中所说“凡田,欲早晚相杂,防岁道有所宜”。二十四节气是为了指导我国这种特殊的快节奏农业而诞生的,适用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此,它不能像四大发明等技术发明那样任意推广到全世界,最多只

6、能传播到邻国,而且传播的主要意义也是文化上的而非指导农作。二十四节气之于我国,主要是历史功绩。但“过时”的仅是指导农耕一个方面,它及其衍生出来的、与人们生活同样密切联系的杂节气(如九九、三伏等)以及许多民俗节日(如春节、清明等),共同组成了“中华岁时节令文化”,几千年来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不断丰富发展,并逐渐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与其相适应的快节奏气候、快节奏农业、快节奏生活对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有着更深刻的影响。例如,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勤劳、聪明的民族,其实就和这种“快节奏”有关。(有删改)1.下列关于二十

7、四节气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特别注重农时,由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气温适合耕种的时间有限,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春种秋收的时节,古人发明了二十四节气。B.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用来指导农事的主要方法,它主要依据太阳运行的周期,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C.二十四节气依据天文学等分法架构,有许多不合实际之处,但古人通过智慧的命名和科学的排序,使其适合农耕生活,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D.正是依靠立足于农耕生活实际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指导,我国快节奏的农业生产

8、才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兴旺发达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解析:选C“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说法绝对,由第七段可知,其“适用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气候”一词的来源及含义在中西方迥然不同,但都是因地制宜,应各自生产生活实际之需而产生,且大体符合其各自区域的实际情况,并无优劣之别。B.在我国古代,人们出于农耕生活的需要,既采用根据月亮的朔望圆缺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