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ID:43120957

大小:34.3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7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_第1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_第2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_第3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唐诗里也许可以永远流传的作品,在今天它大概比在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人们所熟知,因为已经有很长时间里它被选进了中小学语文课本。它的语言是如此清晰流畅自然,只要给它里而的三两个词加上简单的注释,即使是对古诗文毫无知识的人也不会否认它语言的自然流畅明晰;但也许就在你感觉它语言的这种明晰与自然流畅的时候,你可能就多少忽视了它其实在有唐一代诗歌中,是何等优秀的作

2、品。这绝对是一位天才诗人天才的作品,要知道这首堪称完美的诗作是口居易十六岁时在科场应考时完成的作甜。它实际上的题目是“古原草送别”,不过当时科场考试的规矩是,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要加上“赋得”二字。这类应考的诗作格式要求严谨,一向少有佳作,更不要说是如此优秀的作品。所以围绕这首诗就产生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但未必十分真实的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几种说法,而不管它们各自真实程度如何,都能够说明这首诗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流传得相当Z广了。诗的第一句“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是指风吹茂盛的草

3、摇动的样子,“乂送王孙去”中的“王孙”泛指即将远行的友人。《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江淹《别赋》屮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应该说“古原草送别”虽是考试时出的诗题,但出得也是很好的,送别诗是算得上诗中一个大类的,并且“草”在古代写送别的诗歌中差不多一直是很常见的,所以诗题也可以说是一点都不偏。但即便如此,十六岁的白居易能够在应考时写出这样一首完全可以置于古往今来最优秀的送别诗之列的作品,除了说年少的口居易富于诗人的天才外,只怕也找不到什么更好的解释了

4、。全诗一开始就是一幅优美如画的风景,古原之上,刚刚长得繁茂的清新的春草在阳光里轻风中不时摇动轻舞,而送别友人的作者凝望着这风中生机勃勃的春草,想到它们生命虽然有限,却也这般强韧与旺盛,心中先是升起些感慨,然后这感慨渐渐扩大开来,成为美好的赞颂。这是对于古原上的春草,又何尝不是对于生命本身;也许在诗人的心中,它们己成为生命的象征。它们坚韧从容乐观自信青春洋溢,把它们仿佛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向四下扩展开来,荒城、古道,……,古原的每一处都被它们染上青春的热情、生命的芳馨,连这好友即将离别的时刻,也不知不

5、觉间被染上些明朗的色调。分别虽然还是让人们惆怅不舍,也不免别离的痛苦,甚至是让那古原的春草都满带着离别之情,但这离别之情却已是有些明阴,有些从容自信乐观的豪迈。当然有人解释说,当这样的良辰美景之吋却不得不分别,也就让人感到分外的惆怅和怅恨,这样的解释大概也是说得通的。别尔嘉耶夫说,对时间和空间屮的一切离别的忧郁其实都是对死亡的忧郁。巴特《罗马书释义》亦云:“患难首先具有死亡的力量和意义。”而意识到离别和死亡是很接近的事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也是很多的。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

6、柳》有“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应该是多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而江淹的“春草碧色,春水潔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差不多也是。春草的绿色、春水的澄澈水波是差不多可以看作生命象征的事物,最能够让人感觉到牛命在牛机勃勃的牛长,而对此情景这趋于死亡的离别就更是分外鲜明地显示出来,于是很自然地人深感忧伤。明代杨慎的《升庵诗话》称它是“天然之句”,或者也是多少有见于此。如果白居易也有与他们相同或接近的感悟,那么这就意味着,他要以抒写古原春草那种超越牛死荣枯的牛命强韧与明朗,努力使牛命的心灵能够超越离

7、别带来的怅恨与痛苦。用巴特的话来说,就是通过白居易的努力,离别的人们的“患难处境转向了”,虽然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受苦受难”,但是“患难在我们身上成了磨炼,成了'忍耐',成了以守为攻”。就此点而言,欧阳修那首著名的《玉楼春》词实可与此诗比较而观: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此词“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一句,常见的解释有的有错误,有的不够清楚。此处的“风与月”正是欧阳修《采桑子》词所谓的“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8、,意谓:尊前相对,欲言将要分别Z事而先心屮凄然,而值此之时月白而风清,更是令人情何以堪;于是很自然词人说出此语。所以,在这里情节上是有一个小的跳跃,词人省略了一点对事情过程的叙述。“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一句,则正可以和白居易此诗合观。有研究者言此句是突然扬起,其实并非如此。盖词人面临将要分别远去,自有不可抑止之忧伤的情绪,既然一切对于离別的忧伤在木质上都属于对于死亡的忧哀,于是词人心中自然生发岀此句,类同于心理学上所谓的应激反应,上阕结句其实也大致是如此。只不过上阕结句为深情凝对的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