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ID:43121539

大小:29.5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5

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_第1页
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_第2页
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819-820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重点)2、能够说岀文体的特点,体会《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难点)课吋:2课吋第一课时《北冥有鱼》一、导入二、疏通文意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鲍。鲍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鲍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吋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吋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

2、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吋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概述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鲍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向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但它也有所待,有局限。2.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鲍的体形有

3、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四、探究课文1、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有鱼由鲍到鹏的变化:鲍体型庞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第二层,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一一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第三层到结尾,作者仰视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

4、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3、鲍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捋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捋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词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鲍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技”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5、。5、写作特色(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鲍、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

6、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第二课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IH知导入二、翻译全文,疏通文意1、翻译全文2、概述文章主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庄子坚持认为“岀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

7、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却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底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3、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感。四、深入探究,分析文章

8、1、你是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考点:反问句的作用)庄子并不正面冋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来冋答。以“非我”者不如“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点拨:以反问句的形式来冋答对方提岀的问题,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2、庄子是如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