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ID:43165887

大小:79.0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6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长:5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2.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④西汉是屮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岀,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

3、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B.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4.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A.允许社会

4、流动具有积极作用B.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1.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屮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屮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己经落后于酋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屮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2.1938年,蒋

5、廷粧先生在所著《屮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3.《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咸丰帝割切训示“总以阻其进京,停其江路通商,并将游行内地罢议,及早归还广东省城为最要……总之,(公使)进京一节,万不能允,内江通商,必须消弭;其余两事,亦当设法妥办”。

6、由训示可见,咸丰帝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中国的主权完整.B.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C.维护天朝上国的威仪D.防止外国势力深入内地4.“当酋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1.梁启超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所作的《中国四十

7、年來大事记》中指出:“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庚子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Z—身,英事同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恩,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以下不符合粱启超意思的是A.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立场软弱,存在卖国行为B.与李鸿章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责任主要在于清政府C.攻击李鸿章的人,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激于义愤,“徒快其口舌而已”D.在处理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攻击者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2.李敖在《纠正人们对“

8、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