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6讲)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第6讲)PPT课件

ID:43179828

大小:837.0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10-01

教育心理学(第6讲)PPT课件_第1页
教育心理学(第6讲)PPT课件_第2页
教育心理学(第6讲)PPT课件_第3页
教育心理学(第6讲)PPT课件_第4页
教育心理学(第6讲)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6讲)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讲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和在西方,家长在谈到应该培养儿童哪些道德规范时,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1.避免伤害他人;2.亲社会关怀;3.遵守规则的个人义务感。上述三个方面也是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品质时经常考虑的。一、攻击行为的发展(一)什么是攻击行为?是任何对生物体有意的伤害行为,且被伤害者会力图避免这种行为。攻击行为(aggression)旨在伤害他人而被伤害者会尽力回避的一种行为。攻击行为通常被分力两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如果行为者的主要目的是伤害对方,他的行为就属于敌意性攻击。通过伤害别人而达到其他目的,则属于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host

2、ileaggression)攻击者的主要目标在于伤害他人的一种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aggression)攻击者的主要目标在于赢得物品、空间或权力的一种攻击行为。(二)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在童年中期,由于个体己学会了用友好的方式解决大多数争端,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总体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这一时期敌意性攻击却有轻微上升的趋势。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已经掌握了角色采择技能,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推断他人的伤害意图,并对他人的伤害行为进行报复。实际上学龄儿童并不愿意谴责这种报复性攻击行为,他们通常将报复看作是对侵犯行为的一种正常的

3、反应。报复性攻击(retaliatoryaggression)由实际或想象的挑衅引起的攻击行为。1.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资料显示,男性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的平均水平一般都高于女性。男孩体内的男性荷尔蒙(睾丸激素)水平更高,这可能是导致攻击行为表现性别差异的原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父母与男孩的游戏比与女孩的游戏更粗犷,他们对女孩表现攻击行为的反应比对男孩的反应更消极。家长鼓励男孩玩象征性的暴力玩具,这种以攻击为主题的的演练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攻击行为的发展。尽管生物因素可能会起作用,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儿童在社会学习中所获得的

4、性别图式和性别差异。在哪些方面女孩比男孩更具有攻击性?男孩和女孩可能都具有很高的敌意攻击性,只是表现攻击的方式不同而已。男孩经常追求竞争性的、工具性的目标,对于那些令他们不愉快或者干扰他们实现目标的人,他们更倾向于采用打斗、欺负或其他外显的攻击形式做出反应。女孩更倾向于关注情感目标或关系性目标,即与他人建立亲密和谐的联系而非战胜或控制对方。所以,女孩的攻击行为将会与她们追求的社会目标相一致,主要包括隐秘的关系攻击形式,如拒绝接纳对方、排斥对方或者采取其他可能破坏对方友谊及同伴地位的行为(如散布谣言)。Shaffer,P512反社会行为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

5、,以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愧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为特征。第二,这种反社会行为模式持续到成年期。第一,在十五岁之前存在某种行为障碍。旷课、离家出走、经常性撒谎、偷窃、纵火以及有意破坏财产是行为障碍的主要症状。DSM-Ⅳ--TR有关反社会人格的概念包括两个主要成分:见诊断标准(DSM-Ⅳ-TR)DSM-Ⅳ-TR: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DSM),大约列出400余种精神疾病,每一项都描述疾患诊断的标准,及必然出现的主要临床特征。DSM-Ⅳ

6、-TR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自15岁始出现忽视他人权力的广泛行为模式,并且至少符合以下10个特征中的3个特征:1.反复违反法律;2.欺骗、撒谎;3.冲动或不能事先计划行为;4.易激惹并具有攻击性;5.卤莽、不顾自身及他人的安全,6.不能维持持久的工作,不能负担经济,如偿还债务;7.缺乏悔改;8.年龄至少在18岁;9.15岁以前就有品行障碍的证据;10.反社会行为不只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或躁狂发作的病程中。0.80.70.60.50.40.30.20.10.0低中高低中高8岁时的攻击性水平三十岁时犯罪的平均数量男女儿童期的攻击行为可以预测成年男性和女性的犯罪行为。S

7、ource:Huesmann,Eron,Lefkowitz,&Walder,2006首先,由于许多心理病理行为偏离了社会规范,所以,许多研究者将注意的焦点集中于早期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一般认为家庭的破裂、父母的忽视和打骂、缺乏一般情感上和对躯体健康上的爱护有可能造成反社会人格。①父亲表现有反社会的倾向;②管教明显不一致或根本没有管教;③缺乏父母的爱,经常遭到暴力惩罚;④从小或者是年轻时期进教养院产生社会和心理上的被剥夺和与世隔绝。攻击与反社会人格形成的社会化成因家谱调查教育与职业应激事件婚姻变化社区与学校父母亲病理学

8、无效的父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