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

ID:43188216

大小:60.26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9-2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_第1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_第2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_第3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_第4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_第5页
资源描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2016年10月前  言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之一。自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函〔2010〕5号,以下简称《规划》)以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为促进示范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更好地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挥辐射和示范作

2、用,推动形成东中西协调互动、共同发展新格局,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对《规划》适时进行修订十分必要,以在新的发展时期更好地指导和推进示范区建设。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8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联

3、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下简称“沪苏浙”)。2015年规划区年末户籍总人口310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4953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8%。规划展期至2020年,远景目标展望至2025年。第一章  背景和作用第一节  现实基础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为产业跨区域转移与承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更加突出,加

4、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更加迫切。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沪苏浙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宜业宜居。6年多来,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生态建设与公共服务得到较大改善,呈现出

5、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有力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到2014年底,《规划》明确的地区生产总值等10项主要指标已提前完成;到2015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也顺利完成。2010年至2015年,示范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省外资金23817.5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9.6亿美元,分别年均增长25.4%、21.4%。示范区已成为引领安徽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主引擎,为中西部地区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进入了发展新阶段。示范区建设依然

6、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条件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尚需进一步加强。第二节  重大意义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区域分工合作机制,进一步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7、的有效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安徽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东部地

8、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拓展我国对外开放新空间,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