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ID:43190200

大小:4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8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昴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冇的发展和繁荣。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

2、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轨迹1、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屮国传统教育制度。2、书院制度的

3、确立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1)宋初的勃兴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2)中期的消沉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

4、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停办或改为官学。3)南宋的大盛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更由于朱熹等人对书院卓有成效的复办和理学的流行,书院又日渐昌炽。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3、书院制度的官学化到了元代,统治者为缓和蒙汉民族的矛盾,笼络汉族士心,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同时也逐渐加以控制,使元代书院日益呈官学化趋势。一―1)控制书院办学的领导作用元代书院的屮后期,其山长或洞主由朝廷或

5、地方政府委任,或派员出任,他们是朝廷命官,纳入官制系统。2)控制书院师资延聘权元代书院的直学、教授等须经礼部、行省或宣慰司延聘、审批或在朝廷备案。3)控制书院经费使用权元政府通过给书院调拔钱物,遣员到书院监督使用,对经费进行控制。此外,元政府还对书院的招生、考试、毕业后的出路等方面严格控制。元政府采取这些措施,逐渐使书院失去了其自由讲学的特质,最后与官学无异。它赖以生存,饮誉于世的学术特色逐渐由淡化到消失,最后沦为科举的附庸。不过,元代政府对书院改造所持的极为审慎的理性克制态度。4、书院制度的勃兴与毁禁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沉寂一一勃兴一一禁毁的曲折道路”oD明

6、初的沉寂明初因政府重视发展官学,提倡科举取士,使官学兴极一时,书院备受冷落,近百年不兴。2)中期的复兴明中叶以后,因官学空疏,科举腐化,书院教育由此复苏,嘉靖以后,发展到极盛。3)后期的沉沦由于书院研究学术特质的复归,书院讲学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统治者深感“摇撼朝廷”。明代后期,当权者先后四次禁毁书院,严重地戕害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尤其是,“洞学科举”的创设,使书院、官学、科举逐渐融为一体。5、书院特质的消失与改制清初,统治者为压制舆论,消除南明的复国情绪,对书院严加限制,但禁而不绝,不过这吋的书院已经同官学没有什么区别,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

7、学化倾向,到清代达到极致。清代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制艺,FI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风格与学术研究的性质,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所剩无几。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百余年的“天朝大国”的大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在“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屮,洋务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改革旧式书院就成为大势所趋。在此情形下,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至此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

8、。(-)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