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腺样体肥大的影像诊断

鼻咽腺样体肥大的影像诊断

ID:43211394

大小:5.60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9-10-03

鼻咽腺样体肥大的影像诊断_第1页
鼻咽腺样体肥大的影像诊断_第2页
鼻咽腺样体肥大的影像诊断_第3页
鼻咽腺样体肥大的影像诊断_第4页
鼻咽腺样体肥大的影像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鼻咽腺样体肥大的影像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鼻咽腺样体肥大的影像诊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2016级规培生杨丽彬概述腺样体,又名增殖体、咽扁桃体,是鼻咽顶后壁、蝶骨体底和枕骨斜坡颅外面的一团淋巴组织,表面覆以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出生时即已存在,以后逐渐长大,6-7岁时达到最大。正常生理情况下,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在成人则基本消失。它与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舌扁桃体所组成咽淋巴环内环(Waldeyer环)。概述儿童多见;成人少见,但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最常见原因。成人鼻塞的主要原因。打鼾、张口呼吸、鼻塞、听力下降、咽部异物感等

2、。保守治疗、腺样体联合双侧扁桃体切除。病因慢性感染、过敏。空气污染、吸烟。鼻窦恶性肿瘤、淋巴瘤、HIV感染等。病理光镜下儿童除有纤毛和无纤毛上皮细胞外,其下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淋巴滤泡中有生发中心,很少有慢性炎症;成人则不同,除了部分具有典型表现外,多数表现为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伴淋巴细胞增生。X线-鼻咽侧位片腺样体(Adenoid,A)厚度鼻咽腔(Nasopharyngeal,N)宽度后气道间隙(PharyngealAirwaySpace,PAS)用腺样体-鼻咽腔比率A/N值及PAS宽度评估腺样体大小与鼻咽腔阻塞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腺样体

3、肥大提供可靠的依据。X线-鼻咽侧位片患儿端坐或站立侧位,下颌略抬高,以减少下颌支与鼻咽腔重叠。眶耳线平行于地面,头颅矢状面与摄片架平行,中心线通过外耳孔前下方约2cm处。嘱患儿闭口用鼻吸气并摄片,防止软腭抬高造成鼻咽腔变窄的假象。腺样体-鼻咽腔比率A/N值:腺样体厚度(A)的测量(一):腺样体最突点至枕骨斜坡颅外面的垂直距离腺样体长度的测量使用平行曲线法,沿C3椎体前软组织前缘向上划与颈椎相平行的直线,上行至软腭后下缘,水平转折向前向上划与软腭后上缘平行的弧线至硬腭后部,此线与突入鼻咽腔的腺样体后、前缘相交为b、a两点,ab间距为腺样体

4、长径。临床上应用较少。腺样体-鼻咽腔比率A/N值:鼻咽腔宽度(N)的测量方法(一)硬腭后端--翼板与颅底交点间距腺样体-鼻咽腔比率A/N值:鼻咽腔宽度(N)的测量方法(二)腺样体最凸部鼻咽腔的宽度,即垂线的反向延长线与硬腭后端或软腭前中部上缘的交点和枕骨斜坡颅外面切线的垂直距离。儿童0.5-0.6正常0.61-0.70生理性或中度肥大>0.70病理性肥大>0.80显著肥大A/N参考值:鼻咽后气道宽度(PAS)软腭表面与腺样体表面最凸点之间有效气道宽度作为PAS宽度,是鼻咽最小气道宽度。>10mm属正常范围6~10mm腺样体生理性或中度肥

5、大≤5mm腺样体重度肥大PAS≤3mm患儿多有张口呼吸有文献报道认为当A/N值≥0.71,PAS≤3mm可作为手术指征。PAS宽度参考值:CohenandKonak法测量硬腭下1cm处软腭厚度和软腭与腺样体间气道宽度之比。研究发现比较4种X线平片测量方法中,此方法与临床鼻咽内窥镜观察一致性最强,但应用不多。正常值成人顶壁4-5mm后壁3-4mm顶后壁12-15mmCT鼻咽顶壁及后壁对称性增厚,密度均匀,稍低于肌肉密度。双侧咽隐窝可被挤压狭窄,但轮廓清晰。咽后壁肌间脂肪间隙完好,咽旁无浸润。颅底骨质无破坏。常合并鼻窦炎、中耳乳突炎、扁桃体

6、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鼻甲肥厚。黄线A:腺样体最厚处至枕骨斜坡颅外面的垂直距离;红线B:硬腭后端至蝶枕软骨联合(或翼板根部)的下端A/B≤0.6正常A/B:0.61-0.7中度肥大A/B≥0.71病理性肥大男29岁发现EB病毒感染。MRI鼻咽顶壁及后壁对称性增厚,信号均匀。与肌肉相比,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双侧咽隐窝可被挤压狭窄,但轮廓清晰。咽后壁肌间脂肪间隙完好,咽旁无浸润。颅底骨质无破坏。T1WI+C垂直明暗相间条索状结构。常合并鼻窦炎、中耳乳突炎、扁桃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鼻甲肥厚。腺样体肥大垂直条索状结构低信号:

7、可能为淋巴组织增生高信号:可能为粘膜及粘膜下层内的其他成分如纤维血管轴心→强化程度不同;垂直相间排列原因?鼻咽癌、淋巴瘤不出现该表现。鼻咽癌、淋巴瘤可合并淋巴组织增生→破坏条索结构连续性。鼻咽顶部含有连续不中断的垂直条索提示淋巴组织增生。女20岁 反复双耳闷2个月。女59岁 鼻咽不适2个月。鉴别诊断淋巴瘤鼻咽癌淋巴瘤中老年人多见。弥漫性生长,可侵犯邻近组织。可多中心性生长,呈相连或跳跃式。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女85岁 左面部肿胀1月余。鼻咽癌两个发病高峰,10-20岁,50-60岁。浸润性和弥漫性生长

8、,常侵犯邻近组织。多偏侧性生长。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常发生坏死。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男53岁 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1月余。小结儿童多见,但成人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鼻咽顶壁及后壁对称性增厚。不侵犯邻近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