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2010

比较诗学2010

ID:43230194

大小:235.50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9-10-05

比较诗学2010_第1页
比较诗学2010_第2页
比较诗学2010_第3页
比较诗学2010_第4页
比较诗学2010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较诗学201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七节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诗学(Poetics)在西方泛指文学理论。鉴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具体情况和当今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文学批评纳入比较诗学的范围。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自己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导向比较诗学。艾金伯勒《比较不是理由》一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这是一种整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哲学基础:中国以道为源,无中生有,虚实相生

2、;西方以Being(存在)为本,从有到实体。认识方式:认识与体认思维方式: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直观的体悟的思维方式,具有具体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体系比较中要注意文论内部的异质因素(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钱钟书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季羡林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和术语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阐述中其内涵会有所不同

3、或变化,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定。文学与世界:中国有道、物,西方有模仿、理念等;文学与作者:中国有神思、妙悟、感兴,西方有灵感、迷狂、直觉等;作品的内在关系:中国有文、意、真幻、气韵,西方有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文学与读者:中国有兴观群怨,西方有净化、宣泄,等等。对外来术语的辨认、消化、运用和接受国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改造。“净化”(Katharsis)、“功能”、“反讽”等“典型”、“现实主义”、“现代性”在中国王国维“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

4、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在研究中寻找表现自身理论特色的术语,是比较诗学的使命之所在。(三)理论大师或批评大家的比较研究首先,比较不同国家没有直接联系的文论家、批评家的理论观点和批评实践。第二,探讨某些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对各国文艺理论批评的影响(大师级人物)。第三,研究某一理论家的思想来源。二比较诗学的研究类型(一)对比研究1.文学本体论——言志与模仿诗言志发乎情,止乎礼义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亚里士多德情感的宣泄2.创作论——神似与真实中西文论都讲究文学的真实性,但侧重点不同。中国古人

5、强调的真偏于主体感受的真,而西方偏于所模仿的客体的真。王维:《袁安卧雪图》“雪里芭蕉”得心应手,意到便成其理入神,迥得天意“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西方强调所模仿的客体的真实乃至细节的真实。3.作品论——意境与典型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物我贯通。“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典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意境所强调的“境生象外”与典型所提倡的“个性中的共性”都具有寓无限于有限的性质。差异:意境侧重于景物描绘,典型侧重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体情感的表现,典型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4.作家论——人品与诗品文如其人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

6、乎,是以论世也。——孟子如果诗人成功了,那么这首诗本身就表现出诗人当时试图干些什么。如果诗人没有成功,那么这首诗就不是充分的证据。5.欣赏论——逆志与求知中西文论都注重文艺欣赏中的审美感受,都看到了审美中想象和情感的作用,但两者在审美的目的性有区别。我国古人的审美更多地是一种体验活动,体验的路线是“以意逆志”,与作者的相会。并且这种体验是难以表述的领悟。自见其趣西方学者的审美是一种认识活动,文学作品被视为世界和可知事物的地图,通过把握文学作品深刻的本质内容而获得发现的愉悦。聪明的读者绝不会把光阴虚掷,他要在作品中寻找妙谛真知。——波瓦洛6.中和之美与片面的深刻(二)阐

7、发研究所谓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在互相参照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1.“诗可以怨”与痛苦的解脱中西文论都一致肯定痛苦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痛苦在一定意义上是创作的动力,表现痛苦的诗篇较之欢娱的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司马迁:发愤著书刘勰:蚌病成珠钟嵘: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韩愈: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叔本华:解脱说福楼拜:与珍珠是牡蛎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