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

2017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

ID:43270267

大小:168.7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30

2017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_第1页
2017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_第2页
2017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_第3页
2017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_第4页
2017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经济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Z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己被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动力B.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C.农耕

2、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D.大量高产作物的引进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屮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4.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

3、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屮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家庭投资结构•29%■工具i回播种?□灌概旳肥料24%这反映出此吋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6.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

4、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7.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C.小农经

5、济地位的重要性D.1.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这表明宋代()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2.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白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A.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B.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C.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D.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3.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

6、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4.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皿”、“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口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H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5.北宋大文豪苏轼说:“

7、民庶之家,置庄E,招仙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Z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6.《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了当时楚国()A.水利事业发达B.青铜铸造业发达C.铁器应用于军事D.铁农具普遍使用7.陆

8、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Z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8.明朝时有人说「'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宣德十年(1435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这表明()A.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