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与大师,谁成就了谁?

世博与大师,谁成就了谁?

ID:43272173

大小:98.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7

世博与大师,谁成就了谁?_第1页
世博与大师,谁成就了谁?_第2页
世博与大师,谁成就了谁?_第3页
世博与大师,谁成就了谁?_第4页
世博与大师,谁成就了谁?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博与大师,谁成就了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世博与大师,谁成就了谁?   毕加索(1881年—1973年)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罗丹的《加莱义民》     世博会不仅是主办国和参展国的文化舞台和艺术殿堂,也是培育艺术大师的摇篮。通过参加世博会,艺术大师的作品得缘同最广大的观众见面,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示,并逐步树立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简而言之,艺术大师为世博会添彩,世博会为艺术家的腾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编者   毕加索——巨作显示“觉醒的力量”       毕加索是20世纪最伟大的十大画家之一,虽然他与世博会的关系算不上最密切,但他的巨作《格尔尼卡》却成为世博会上最亮丽的色彩。       毕加索的创作生涯辉

2、煌至极,他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留下的作品达2万多件,包括油面、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极大影响,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到德国法西斯空军的狂轰滥炸,整个小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死伤平民不计其数。当时,毕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正在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创作装饰画。事件传来,震撼了整个世界,同时也震动了作为画家的毕加索。他当即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抗议和对死难者的哀悼。这才有了这幅震撼画坛的巨作。       当时,毕加索已经年近六旬,又正值酷暑时节,

3、创作的艰辛不言而喻。他常常光着脊梁,穿一条短裤,挥汗作画。毕加索说:“我是个画家,我更是个正直的人,揭露邪恶也是我的义务。”       毕加索采用多种风格与手法,以半写实的、立体主义的、寓意的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暴行的复杂场面揭露出来。尽管是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但观众都能领会,其强烈的感染力不亚于写实力作。       《格尔尼卡》的画面由几组场面和人物构成,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位于画面中心的那匹仰天长啸的战马,它怒目圆睁,鼻子猛烈地抽搐着,那夸张的马嘴,露出了短剑般的舌头,正竭尽全力嘶鸣。马的下方,躺倒着一个手持断剑的男士,他的身躯与他手中的武器一样,已残缺不全,但那只紧

4、握利剑的手,意在表示人民不会轻易放下武器,誓与残暴决战到底。最令人震惊的还是画面中的几位妇女:一个瘦骨嶙峋的母亲,双手托着惨死的婴孩,仰望苍天,欲哭无泪;另一位妇女从高高的窗口中伸出长长的手臂,手持一盏油灯,似乎想要照明眼前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切;从燃烧着火焰的房子里又掉下来一位妇女,她那面孔因绝望而变了形,那双痉挛的双手,似乎在祈求什么……       《格尔尼卡》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使画面阴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曾有人问毕加索,那匹可怜的马和那头牛是否代表着受难的人民和杀人的

5、法西斯?他回答说:“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残暴和黑暗;马代表着人民;格尔尼卡壁画是象征的、寓意的。这就是我要用公牛、马等形象的原因。这幅壁画要明确表达和解决一个问题,因而我运用了象征主义。”       由于这幅画没有表现出具体情节,人物器官又有明显的移位和扭曲,致使人们对这幅画的寓意争论不休,但是对其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控诉法西斯罪恶的立场和主题却没有任何异议。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正如毕加索后来所说的:“只有最广泛的平凡灌注最强烈的情感时,一件伟大的、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艺术作品才能诞生。”       1937年,当《格尔尼卡》在巴黎世博会上展出之后,引起巨大反

6、响,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互相诉说着他们从画中感受到的“觉醒的力量”。   罗丹——从饱受批评到轰动一时       与毕加索相比,作为法国人,雕塑大师罗丹与世博会的关系要密切许多。在法国举办的多届世博会上,为罗丹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提供了最好的空间。       罗丹1858年开始从事装饰艺术创作,他非常注意光影在作品表面的呈现,并将思想内涵融入作品中,因而其作品又有“印象派雕塑”之称。罗丹属于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塑家,也是现代主义时期雕塑的开拓者,他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堪比欧洲文学史上的但丁。       罗丹的雕塑作品《吻》是经典之作,整件作品完美融合了罗丹独特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

7、又把印象派画家用画笔捕捉瞬间自然光影的手法巧妙地运用到青铜雕塑中。《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里所描写的弗朗切斯卡与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罗丹以极为古典的写实手法和更加坦荡的形式,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在幽会中热烈接吻的瞬间。他们起伏、细腻、优雅的肌体和姿态,引起极为生动的光影效果,其内在的青春热情与生命活力展露无遗。这对受欲望之火燃烧的恋人被放在“地狱之门”之中,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