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爱国主义》课件

《思修爱国主义》课件

ID:43283748

大小:5.73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9-10-07

《思修爱国主义》课件_第1页
《思修爱国主义》课件_第2页
《思修爱国主义》课件_第3页
《思修爱国主义》课件_第4页
《思修爱国主义》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修爱国主义》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下午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时提出了“八个为荣、八个为耻”要求,具体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1、爱国主义背景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3、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爱国主要内容:爱国主义背景爱国主义于今日的我们来看,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从

2、客观而广泛的角度来思考,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各个时代的爱国主义内容虽不相同,在一脉相承的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始终在苦难、抗争、求索中走走停停,在多种救国方案的选择中,历史最终选择了无产阶级,这是爱国主义的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地主阶级抗击侵略者1.)地主阶级在这个历史时期,权力为清政府所控制。清政府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并与帝国主义结成联盟,充当列强的“鹰犬”,对侵略者表现出一副奴颜媚骨。封建地主阶级与侵略者之间并非没有矛盾。清朝统治阶级的部分成员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主张抗击侵略者。由

3、于历史局限性,他们难以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然而,在一些优秀分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仍是十分可贵的。抗击侵略者2.)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是反侵略的主力,从三元里抗英斗争到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但是,落后的生产方式限制了他们的眼界,使得他们不能把爱国主义与先进的社会思潮与运动相结合,也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民族解放纲领。抗击侵略者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着力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潮和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为争取民族的独立,他们为推翻反动腐败的清朝政府和后来的军阀统治,开展了武装战争。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对帝国主义既缺乏深切的

4、认识,又从未真正建立起全国范围的政权,以致在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未能提出鲜明的反帝口号和进行坚决的斗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曾把爱国主义提到新的历史高度,赋予其时代精神和社会内涵,丰富了爱国主义传统。3.)资产阶级抗击侵略者4.)无产阶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几经曲折与反复,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这种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社会革命,把爱国主义深化和拓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取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奋起抗争

5、,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歌。徐寿、华蘅芳的“科学救国”,荣宗敬、荣德生的“实业救国”,唐文治的“教育救国”,就是我国近代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近代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在林则徐、魏源等主张的“师夷之长枝以制夷”的影响下,一批爱国志士为寻求救国的道路,提出了“科学救国”的口号,无锡的徐寿和华蘅芳是其中杰出的代表。1861年,徐寿和华蘅芳先后在曾国藩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担任技术工作。造出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鹤”号,揭开了我国机械造船工业的序幕。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徐寿和华蘅芳还致力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如《代数术》、《

6、微积分溯源》、《汽机发轫》、《造船指南针法》等。为了培育科技人才,徐寿与他人合作于1874年在上海办了格致书院,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科技学校,华蘅芳也到该校教书。徐寿和华蘅芳被人们尊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奠基人,徐寿还被尊为我国近代化学之父,华蘅芳是誉满神州的大数学家。"科学救国"篇"实业救国"篇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荣氏兄弟态度明确,积极响应抵制日货,荣宗敬参与要求对日抗战到底的进步声明,上海申新各厂容纳被日本纱厂辞退的工人进厂工作,捐赠慰劳品,援助抗日将士。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日本侵略军企图和荣氏合作经营申新三厂、茂新二厂,荣德生严辞拒绝。在荣德生的影响下,荣家企业中没

7、有一个工厂同日伪合作,亲属子侄中也没有一个人向日伪屈服。全国解放前夕,荣德生决心留在祖国大陆。在无锡解放前夕,还特地派代表前往苏北解放区,接洽准备迎接无锡解放事宜。新中国成立后,荣氏兄弟努力恢复生产,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临终前,谆谆嘱咐儿孙要积极生产,为祖国努力。并奉劝在国外的子侄速归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事业。"教育救国"篇在清政府任职期间,唐文治任农工商部尚书,在访问英、法、日本等国后,目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达,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想法。1906年回原籍后,他认为“振兴实业,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人才者,国家之命根;学堂者,人才之命根”。从1907年至19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