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修辞手法与作用

中考修辞手法与作用

ID:43298197

大小:6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30

中考修辞手法与作用_第1页
中考修辞手法与作用_第2页
中考修辞手法与作用_第3页
中考修辞手法与作用_第4页
中考修辞手法与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修辞手法与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考修辞解析一、比喻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1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2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3对事物进行比喻: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4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

2、,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构成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3、9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二、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1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2用拟人化手法,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使语言生动形

4、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三、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9①部分代整

5、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与借代的区别。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

6、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

7、,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四、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9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种类:(1)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2)向下夸张(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