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目前中压配电网典型接线

国内目前中压配电网典型接线

ID:43350261

大小:84.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30

国内目前中压配电网典型接线_第1页
国内目前中压配电网典型接线_第2页
国内目前中压配电网典型接线_第3页
国内目前中压配电网典型接线_第4页
资源描述:

《国内目前中压配电网典型接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国内目前中压配电网典型接线国内中压电缆网的典型接线方式主要有单射式、双射式、单环式、双环式、N供一备5种类型,其特点、适用范围和接线示意图如下文所述。2.1单射式特点:自一个变电站、或一个开关站的一条中压母线引出一回线路,形成单射式接线方式。该接线方式不满足“N-1”要求,但主干线正常运行时的负载率可达到100%。有条件或必要时,可过渡到单环网或N供一备等接线方式。适用范围:城区内一般不采用该接线方式,其他区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但随着网络逐步加强,该接线方式可逐步发展为单环式接线。图4单射式2.2双射式特点:自一个变电站、或一个开关站的不同中压母线引出双回线路,形成双射接

2、线方式;或自同一供电区域不同方向的两个变电站(或两个开关站)、或同一供电区域一个变电站和一个开闭所的任一段母线引出双回线路,形成双射接线方式。该接线方式不满足“N-1”要求,但主干线正常运行时的负载率可达到100%。有条件或必要时,可过渡到双环网或N供一备接线方式。高负荷密度地区可自10kV母线引出三回线路,形成三射接线方式。一条电缆本体故障时,用户配变可自动切换到另一条电缆上。适用范围:双射式适用于容量较大不适合以架空线路供电的普通用户,一般采用同一变电站不同母线或不同变电站引出双回电源。图5双射式  2.3 单环式特点:自同一供电区域的两个变电站的中压母线(或一个变电站的

3、不同中压母线)、或两个开关站的中压母线(或一个开关站的不同中压母线)或同一供电区域一个变电站和一个开闭所的中压母线馈出单回线路构成单环网,开环运行。任何一个区段故障,闭合联络开关,将负荷转供到相邻馈线,完成转供,在满足“N-1”的前提下,主干线正常运行时的负载率仅为50%。由于各个环网点都有两个负荷开关(或断路器),可以隔离任意一段线路的故障,用户的停电时间大为缩短,只有在终端变压器(单台配置)故障时,用户的停电时间是故障的处理时间,供电可靠性比单电源辐射式大大提高。适用范围:单环接线主要适用于城市一般区域(负荷密度不高、三类用户较为密集、一般可靠性要求的区域),中小容量单路

4、用户集中区域,工业开发区、线性负荷的农村地区以及电缆化区域容量较小的用户。这种接线模式可以应用于电缆网络建设的初期阶段,对环网点处的环网开关考虑预留,随着电网的发展,在不同的环之间通过建立联络,就可以发展为更为复杂的接线模式。所以,它还适用于城市中心区、繁华地区建设的初期阶段或城市外围对市容及供电可靠性都有一定要求的地区。图6单环式2.4 双环式特点:自同一供电区域的两个变电站(或两个开关站)的不同段母线各引出一回线路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段母线各引出一回线路,构成双环式接线方式。如果环网单元采用双母线不设分段开关的模式,双环网本质上是两个独立的单环网。在满足“N-1”的前提下,

5、主干线正常运行时的负载率仅为50%。该接线模式可以使客户同时得到两个方向的电源,满足从上一级10kV线路到客户侧10kV配电变压器整个网络的“N-1”要求。适用范围:双环式接线适用于城市核心区、繁华地区,重要用户供电以及负荷密度较高、可靠性要求较高,开发比较成熟的区域,如高层住宅区、多电源用户集中区的配电网。图7双环式2.5N供一备特点:指N条电缆线路连成电缆环网运行,另外一条线路作为公共的备用线路。非备用线路可满载运行,若某条运行线路出现故障,则可以通过切换将备用线路投入运行,其设备利用率为N/(N+1)。该种模式随着“N”值的不同,其接线的运行灵活性、可靠性和线路的平均负

6、载率均有所不同。虽然N越大,负载率越高,但是运行操作复杂,一般N最大取4。大于4的接线模式比较复杂,操作也比较繁琐,同时联络线的长度较长,投资较大,线路负载率的提高也不再明显。适用范围:N供一备接线方式适用于负荷密度较高、较大容量用户集中、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区域,建设备用线路亦可作为完善现状网架的改造措施,用来缓解运行线路重载,以及增加不同方向的电源。 图8N供一备 3.总结本文简要介绍法国巴黎、日本东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配电网典型接线,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电力系统中主要采用的几种典型配电接线模式,并对各种典型配电接线进行了分析,抛砖引玉,希望能为集团文化旅游城项目的实施在供配

7、电接线模式方面提供有益的探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