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2

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2

ID:43407594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30

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2_第1页
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2_第2页
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2_第3页
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2_第4页
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2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2(本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xuàn。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fú()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2.请用相关成语替换文中划线句子,使文意表达更为简洁。(2分)  我对文学有极浓的兴趣,那些古今中外的小说使我如痴如醉……书我读得很快,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大有“五柳先生”好读书只求

2、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地了解()的味道。  3.古诗文默写。(6分)  ①蒹葭苍苍,。②,波撼岳阳城。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④,燕然未勒归无计。  ⑤蝉则千转不穷,。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按提示填空。(4分)  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当他面对个人得失时,要有范仲淹所推崇的“,”的心态;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的气概。  5.综合性学习。(14分)  请你参与“名著阅读”活动,按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1)为了解初中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调查方式。(1分)    (2)以下是对10

3、0位初中生进行调查后的结果:  《西游记》《水浒》《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过原著的24人29人56人48人  看过影视的98人83人21人16人  从表格内容中反映出同学们“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有:其一,;其二,。针对这些问题,你提出一点建议:(6分)  (3)请从以上几部名著中任选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作简略介绍。(7分)  人物(名字):主要性格特征:  相关的一个故事情节(不少于50字):      二、阅读(60分)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6——10题。(16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

4、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5、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本文选自,它是西汉(人名)整理的,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编订而成的。(2分)  7.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⑴朝服衣冠()⑵今齐地方千里()  ⑶臣之妻私臣()⑷王之蔽甚

6、矣()  8.下列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及郡下,诣太守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徐公不若君之美D能谤讥于市朝  更若役,复若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⑵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0.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

7、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二)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完成11——14题。(15分)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

8、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