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点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

培优点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

ID:43412173

大小:71.4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0-02

培优点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_第1页
培优点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_第2页
培优点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_第3页
培优点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_第4页
培优点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_第5页
资源描述:

《培优点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培优点二中国古代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2018新课标全国卷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

2、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答案】D典例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

3、观念的变化问题,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故答案选C项。材料表明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政治权利问题,故排除D项。【答案】C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由此

4、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畸形繁荣B.重商主义盛行C.奢侈、攀比消费严重D.吏治腐败,贪污猖獗【解析】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层面的因素,材料“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豪奢消费……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反映了当时的奢侈消费在商品经济中的比重较大,这体现了商品经济畸形繁荣,故A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重商主义,故B错误;奢侈、攀比消费属于现象,不是经济本质,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吏治腐败、贪污猖獗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答案】A2.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

5、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盛行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人们普遍追求生活的享受和乐趣,故C项正确;A项错在“主流”,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错误;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答案】C3.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

6、皆给永业田,多者百倾,少者三十倾;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倾,少者一倾;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这种均田制度A.抑制了土地兼并B.对地主官僚有利C.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材料说明亲王至都督皆都享有永业田,京官都有分田地,农民受到分田较少,材料说明均田制度对地主官僚十分有利,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均田制度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排除。这种均田制度与隋朝经济的繁荣之间不是主要的因果关系,故C项排除;材料信

7、息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排除。【答案】B4.宋代政府曾在西北诸州、广州、泉州等地设置蕃学,供延边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和外国商人及其子弟就读学习。这表明当时A.政府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经济交往推动了文化交流D.程朱理学强调夷夏之辨【解析】“蕃学”主要是“供延边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和外国商人及其子弟就读学习”的场所,说明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推动文化方面的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无关,故A项错误;封建政府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并没有阐述夷夏之辨,故D项错误。【答案】C5

8、.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以至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中南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16、17世纪白银的这种流动A.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B.动摇了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C.引发了西班牙社会的“价格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