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七单元 第20课 第21课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 第20课 第21课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ID:43419884

大小:6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30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 第20课 第21课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_第1页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 第20课 第21课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_第2页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 第20课 第21课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_第3页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 第20课 第21课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_第4页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 第20课 第21课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 第20课 第21课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一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第21课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2.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三.具体内容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本课概述:本课讲述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

2、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日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一)优先发展重工业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1)苏联的成立。随着1920年底国内战争的结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和外交斗争在客观上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起来结成正式的

3、同盟。于是,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统一联盟国家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2)列宁的逝世。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称为苏联领导人,因此,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国民经济尽管已经恢复,但是此时的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

4、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即:当时的苏联面临的国际形势很严峻,只有发展重工业,苏联才能真正地独立。这实际上是在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而在这里,苏联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力有限,因此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从轻工业开始逐渐深入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而这种发展就需要集中物资,故而要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第二.为了有计划地、协调地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执行一五计划,

5、它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在一五计划完成时,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而二五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三五计划因为二战而中断。第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评价:苏联用12年的时间走上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能实现的工业化道路,应该说苏联探索了一条比较成功的在落后的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模式;而这种体制也

6、在经济计划的执行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使苏联快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它是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由于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限制了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同时也让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背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落后

7、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粮食收购危机发生),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苏联党和政府认为,只有实行集体化才能够解决国家需要的粮食。于是,在1927年12月,联共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开展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这样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2.过程:30年代初,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小农改造缺乏经验,工作中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

8、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还把农民的住宅、小牲畜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形势日渐紧张,不少地方出现暴动。后来这些过火行为虽得以部分纠正,但全盘集体化运动并没有停止。在集体化运动中,原来的富农和不少在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关入集中营或驱赶到边远地区。3.农业集体化的完成:1932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占总农庄数的62%。被称为是“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