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43436938

大小:409.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10-02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除井田,民得卖买”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

2、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尚书》”属于先秦儒家经典,故排除属于法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思想的A项和墨家“尚贤”的主张的B项;题目中的信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先秦儒家学派“民本”的思想,故排除属于儒家学派“性恶论”思想的D项,选择C项。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殷周之际文化“兴废”主要表现在A.家族文化取代部族文化B.理性文化取代巫觋文化C.专制文化取代分权文化D.人本文化取代鬼神文化

3、【答案】B【解析】2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商朝时期神秘观念笼罩着整个社会,无事不卜是当时的显要特征,因此整个商文化属于巫觋文化,西周礼乐文明重人文,理性色彩明显,故B正确。西周文化不属于专制文化,更非家族文化,故A、C错误;鬼神文化不能完整概括商文化的特征,故D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演进3.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

4、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D.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故A排除。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神权与王权的问题,故B排除。大宗和小宗指父系内部的等级地位,材料也未涉及,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

5、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姻亲制度【名师点睛】宗法是指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对祖先的崇拜。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起着维护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周代姻亲制度,与外姓通婚,是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属于宗法制的延伸。4.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

6、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24B.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夏商周不是官僚政治,由于当时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大权掌握在贵族手中,所以当时应该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应该是从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始,官员由皇帝任命,受皇帝监督,官职不世袭,权力不终身。所以A的说法错误,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7、·贵族政治。5.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AC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考点:中国传

8、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6.《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影响A.汉代三纲五常B.程朱理学C.道家思想24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