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试题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试题试题(含解析)

ID:43439908

大小:194.9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0-01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试题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试题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试题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试题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试题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试题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试题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l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元史》中记载:“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关神之怒,造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可见,古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试图通过祭天驱散雾霾。现代科技告诉我们,雾霾是一种因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现象,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由

2、此可见①唯心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②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过程反映了实践的历史性③科学理论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项,元朝人认为雾霾是上天愤怒的体现,将人为污染这个物质现象解释成了“神”在发怒,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说明至少在元朝就已存在客观唯心主义,即唯心主义观念由来已久。故正确。②项,古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而现代人通过科学技术认识到了雾霾现象的发生实际上是人为污染的结果,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

3、础,体现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即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故正确。③项,本题强调古人对雾霾的认识以及通过现代科技这一认识工具告诉人们的关于雾霾的知识,不涉及科学理论的价值与实践的关系。故错误。④项,选项说法正确,但本题强调的是人们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认识具有上升性和无限性,不涉及认识的目的,与题意不符。故错误。综上所述,因为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2.《礼记·礼器》云:“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

4、,夫人荐酒。”材料中“君”的行为意在A.表达对周王虔诚和崇敬B.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C.强化皇权神圣不容僭越D.彰显家国一体祥和精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君亲割牲”中可以看出,材料突出体现了“君”的特殊政治地位。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

5、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3.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科举制注重出身门第B.士族阶层占据主导地位C.各阶层文化素养不同D.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考生才学作为选官标准,而不是门第出身,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士族子弟比重最大,反映的是士族子弟才学突出,不能反映出士族阶层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差异较大,反映出考生才学水平的不

6、同,故C项正确;唐代统治者不属于士族阶层,故D项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4.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

7、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5.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A.“和而不同”B.“克已复礼”C.“仁者爱人”D.“周而不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

8、丰富多彩。“和而不同”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故排除BCD。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6.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雌,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