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论语》精髓 涵养君子之风---论语精髓与中学生修养

品味《论语》精髓 涵养君子之风---论语精髓与中学生修养

ID:43491437

大小:322.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10-08

品味《论语》精髓 涵养君子之风---论语精髓与中学生修养_第1页
品味《论语》精髓 涵养君子之风---论语精髓与中学生修养_第2页
品味《论语》精髓 涵养君子之风---论语精髓与中学生修养_第3页
品味《论语》精髓 涵养君子之风---论语精髓与中学生修养_第4页
品味《论语》精髓 涵养君子之风---论语精髓与中学生修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味《论语》精髓 涵养君子之风---论语精髓与中学生修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品味《论语》精髓,涵养君子之风----《论语》精髓与中学生修养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论语》作为书名,最早见于《礼记·坊记》。“论”读lún,是编纂的意思。“语”就是说的话。“论语”这两个字就是编辑孔子及其弟子们说的话。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整理而成的。南怀谨先生说: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

2、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司马迁写的《史记·孔子世家》钱穆先生写的《孔子传》匡亚明先生写的《孔子评传》李长之先生写的《孔子的故事》一、孔子其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公元前484年,已68岁高龄的孔子回到鲁国。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的一天早晨,孔子扶着拐杖,站在家门口,轻轻地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唱罢,对着门坐下,长叹一声,说:“予殆将死也。”七天后,就是鲁

3、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叔本华说过:“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谁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孔子教育他的儿子伯鱼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二、孔子的人生修养目标:-----养君子之风弃小人之行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想有进步、有发展,须依靠正人君子,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因此,“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培养人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君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

4、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总体上来说,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做人要慎言敏行,言行一致,反对巧言令色。第二,善于改过,见贤思齐。第三,加强修养,内省外察相结合。第四,严以责己,以身作则。三、

5、立己仁为先: 君子的核心修养---“仁”“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所重视的做人的核心。“仁”字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都没有出现。《尚书》中出现了1次,《诗经》中出现了2次,含义不清楚。到了春秋时期,“仁”字逐渐多起来:《国语》中出现24次,《左传》中出现33次,基本含义是“爱人”。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赋予他的含义也有所扩大。首先,“仁者,爱人”。【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也说:“仁者爱人。”“仁”字从拆字意义上理解是“两个人”或“人与人”。孔子认为,一个

6、人,要成就其理想人格,做一个真正的君子,首先就要“泛爱众而亲仁”。其次,“礼”是“仁”的外表。孔子所说的“仁”,本质是一种人道主义,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谅解、关怀、容忍,也强调广大人民生活的安定、祥和、富裕、有教养。怎样才能保证“仁”的实现呢?这就必须用“礼”来加以保障。“礼”具有制约作用,使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为做事言谈。因此说,“仁”是内容,是本;“礼”是形式,是表。具体来说,孔子认为,“礼”具有以下意义:第一,“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第二,“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是统

7、治秩序。第三,“礼”是国家典制,是一切活动的准则,是人际交往的方式规范。【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第三,“仁”从“孝”始。孔子提倡“孝弟”,并成为他的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孝弟”即“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意思。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君子笃于亲。”(《论语·泰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8、(《论语·学而》)“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家庭中的“孝弟”是“仁之本”,一个人要实践“仁”的德性,应当从“务本”做起,先讲求“孝弟”、“笃于亲”,然后,才能谈其他的。第四,“忠恕”是仁学的重要内容。【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