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

ID:43509283

大小:618.00 KB

页数:192页

时间:2019-10-09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_第1页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_第2页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_第3页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_第4页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绪论:认识舆论PublicOpinion:教学计划教学目的:在社会改革日益发展的当今中国,公众舆论的作用逐渐增强,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该课程将主要以讨论、阅读和个人研究报告等形式,引发同学对舆论学所涉及的众多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教学要求:1.平时作业15%2.参与课堂讨论(考勤)15%3.期中个人主题发言20%4.期末个人研究报告50%讨论题中国古代的“舆人之议”和现代意义的公众舆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公众(public)、大众(mass)与乌合之众(crowd)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对舆论概念一般存在哪几种界定?每一种界定所强调的研究重点是什么?对

2、此你有什么看法?试以一个舆论现象为例,分析其中典型的舆论形态。舆论研究主要和哪些学科密切相关,为什么?请谈一下你的看法。概念的区分与界定民意与舆论“舆者,众也。”“庶人之议”、“国人之议”、和“舆人之议”管子:“市人之言”和“啧室之议”庄子:“丘里之言”商周时期一般将农业生产者称为众,后演化成与官对应的概念梁启超:“立宪时代之舆论,常立于主动之地位”公众与舆论众与公众乌合之众Crowd阅读公众(TheReadingPublic)大众受众(MassAudience)网络用户与网民(NettizenorMediaUsers)三类公众:单一话题公众组织公众意识形态公众

3、舆论概念的界定个人意见的汇聚。以多数人观点为基础的集体意见。反映群体利益冲突媒介和精英的意见公众舆论是一种虚构。研究的类型研究的历史时期研究可采纳的技术手段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舆论的定义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几乎所有的学者和公众意见的操纵者,都同意舆论的含义至少包括四个因素:1)必须有一个问题;2)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3)在这些意见中至少有某种一致性;4)这种一致性意见会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舆论的形态特征首先,舆论是公开的表达和传播。其次,舆论有具体的特殊的指向。第三,舆论表达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第

4、四、舆论的稳定性和强度。第五、舆论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舆论研究的重要性民主国家的公共政策应当以民意为基础。舆论某种程度上具有制约和监督功能。舆论帮助我们理解文化。把握舆论规律以利于社会动员。2.历史上的舆论表现形式2.1中国古代的舆论表现形式“舆諤”:《吕氏春秋·淫辞》中有所谓“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諤,后亦应之”的描写。《管子·桓公问》:“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訉矣;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吕氏春秋·自知篇》:“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古今注》中说,“诽

5、谤之木何也?“今之华表木也。”进谏与纳谏,教化与顺化制度——采风,谏诤,朝议,监察形式——奏疏,文章辞赋,诗歌民谣,传语时论,露布檄文多种多样的舆论形成方式——如辩论,讲学游说,察举策对,清议党议,公车上书等。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马。肩~。古代马车车厢叫舆,是乘人的部分。疆域:~地。~图。堪~(相地,风水)。《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解字析词輿古代奴隶之一种。春秋时列为“人有十等“的第六等。后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贱的人。舆人之颂、舆人之谋、舆人之谤解字析词輿《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皂臣舆,舆臣隶。”杨伯峻注引

6、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舆则众也,谓卫士无爵又无员额者。”《吕氏春秋.为欲》:“夫无欲者,其视为天子也,与舆隶同。”《周礼》曰:温渥浃舆隶,和惠属后筵。〔《说文》曰:温,仁也。《诗传》曰:渥,厚也。《字书》曰:浃,洽也。解字析词輿《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颜师古注:“厮析薪者。舆,主驾车者。此皆言贱役之人。”《韩非子》: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人而匠人贼也。《元史.选举志一》:“捕盗者以功叙,入粟者以赀进,至工匠入班资,而舆隶亦跻流品。”谔谔以昌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百官

7、敢于直言争辩,国家就会兴盛。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解字析词諤谔直言。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讥。~讪。~议。~毁。诽~。解字析词謗责备:~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王”。《左传襄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于道,(师旷之言)《史记孝文本纪》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文选》萧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淮南子》刘安:丝竹金石以淫其耳;礼节谤议以营其心。《贞观政要》吴

8、兢: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