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

ID:43511491

大小:79.0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09

中医基础理论(全)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全)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全)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全)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参考资料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3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与证的区别)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

2、是“证”的异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

3、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神五腑五体五华五官五志五液五脉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魂胆筋爪目怒泪弦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神小肠脉面舌喜汗洪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意胃肉唇口思涎缓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魄大肠皮毛鼻悲涕浮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志膀胱骨发耳恐唾沉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

4、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与“扶弱”4http://blog.sina.com.cn/u/2360106765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参考资料之法。⑵五行的制化与胜负:①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②五行胜负:子复母仇。⑶五行的相乘(太过与不及导致正向过度克制)与相侮(太过与不及导致反向过度克制)。⑷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中医学的重要内容精气血津液精:①分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②生理功能:繁衍生命,生长发育,濡润脏腑,生髓化血。气:①气的来源:父母的先天之精

5、(肾为生气之根),水谷之精气(脾胃为生气之源),自然界中的清气(肺为生气之主)。②气生成的基本条件:物质(先天精气、水谷精气、自然界清气)来源充足,脏腑(尤其是脾胃肾)的生理功能正常。③气的运动(气机)形式:升降出入。④气化的概念:气化是指气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⑤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固摄精液、津液,统摄血液)、营养作用。血:①生成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和肾精。②生成过程:水谷精微(营气、津液)和肾精(生髓)化血,营气与津液通过经脉汇于肺,遇清气换而心赤之。③血液循行的基本条件:血液充盈,脉管系统完整通畅,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④血的生理功能

6、:营养滋润(濡养)全身;神智活动的物质基础(化神)。津液:①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②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调节阴阳;排泄废物。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①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②气与精的关系:气能生精(精依气生)、摄精,精能化气。③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载气、化气。④血与精的关系:精可化血,血能化(生)精,精血同源。⑤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能生血,血能化津。⑥精与津液的关系:精为液本,液能灌精。病因阳因(外感病因:感受外邪)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考点兼重点):1.风

7、邪:①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2.寒邪: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3.暑邪: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③暑多夹湿。4.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邪: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6.火(热)邪: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③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④火毒结聚,易致疮痈;⑤火性躁动,易扰心神。戾气的致病特点和形成因素(重点了解):①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

8、一病,症状相似。②形成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