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法述要切诊脉诊

诊法述要切诊脉诊

ID:43523352

大小:5.91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9-10-09

诊法述要切诊脉诊_第1页
诊法述要切诊脉诊_第2页
诊法述要切诊脉诊_第3页
诊法述要切诊脉诊_第4页
诊法述要切诊脉诊_第5页
资源描述:

《诊法述要切诊脉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四诊唐伯虎点秋香切诊医生用手的触觉在病人的体表进行触、摸、按、压,以诊察疾病的方法。一、概念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察方法。二、历史沿革《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素问》遍诊法(三部九候法):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侯。二、历史沿革《伤寒论》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跌阳三脉。二、历史沿革《脉经》寸口诊法:位于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二、历史沿革独取寸口“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气口何以独为五脏

2、主?”1独取寸口的原理为脉之大会;脉气明显;位置固定,部位表浅,便于诊察。故通过切寸口脉可了解全身气血盛衰变化。三、脉象形成的原理肾心肝脾肺气血四、诊脉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一)寸口脉的部位(一)寸口脉的部位关尺寸寸关尺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门)临床意义(一)寸口脉的部位“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二)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平旦(清晨)最佳;静身、静心(二)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体位:正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平放,与心脏同一水平;脉枕脉枕(2)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左

3、右;(二)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布指(1)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3)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处与指甲二角之间的部位举、按、寻举—浮取;寻—中取;按—沉取;(二)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4、运指浮中沉总按、单按总按;单按。(二)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4、运指(1)计数脉搏至数:正常情况下,一息四~五至。5、调息(二)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强调医生切脉时,须调匀呼吸,全神贯注于指下。脉搏64~100次/分呼吸16~20次/分指每次切脉的时间,每侧不应少于脉来五十至。临床应用:(二)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6、候五十

4、动必要时可延长。单侧不得少于1分钟,双侧不得少于3分钟,4、势五、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一)脉象的要素1、位2、数3、形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深浅强弱三部有脉,五、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二)平脉(正常脉象)一息四或五至,柔和有力,节律整齐。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急不徐,从容和缓,1、平脉的特征位次形势2、平脉的生理变异四时气候、地理环境、性别、年龄、形体、情志、劳逸、饮食;五、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二)平脉(正常脉象)2、平脉的生理变异五、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二)平脉(正常脉象)脉位变异脉搏由尺部斜向手背斜飞脉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反关脉【脉象

5、特征】“轻手可举,泛泛在上,如水漂木”。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临床意义】主表证。六、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浮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临床意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六、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沉脉【脉象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脉搏60次/分钟以下)【临床意义】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迟脉六、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脉象特征】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每分钟90次以上)。【临床意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六、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数脉【脉象特征】脉来迟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临床意义】主阴盛

6、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六、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结脉【脉象特征】脉来迟中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六、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代脉课堂小结脉诊相关基础知识常见病脉及主病概念历史沿革形成原理诊脉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悟”—“口中易言,指下难明”勤于实践,悉心体会思考视频中诊脉过程中有哪些不当之处?授课完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