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模拟题)高考地理重组卷(五)(含解析)

(2019模拟题)高考地理重组卷(五)(含解析)

ID:43528342

大小:1.14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09

(2019模拟题)高考地理重组卷(五)(含解析)_第1页
(2019模拟题)高考地理重组卷(五)(含解析)_第2页
(2019模拟题)高考地理重组卷(五)(含解析)_第3页
(2019模拟题)高考地理重组卷(五)(含解析)_第4页
(2019模拟题)高考地理重组卷(五)(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模拟题)高考地理重组卷(五)(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组卷(五)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9·安徽合肥二模)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下图示意1907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位置(图一)和1957~1993年哈雷站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图二)。据此完成1~2题。1.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A.1.5kmB.8.5kmC.12.5kmD.22.5km答案 B解析 1月份正处于南极地区的夏季,气温较高,b月气温线为1月气温线,对流层是地球大

2、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读图可知,从对流层底部到约8.5km处气温降低,8.5km以上气温升高,故B项正确。2.a月,高度1.5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  )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a月对流层底部出现逆温层。对流层的大气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近地面大气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地面气温低,故B项正确。(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四)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介于35°31′N~36°49′N和75°35′E~77

3、°30′E之间,位于新疆与巴基斯坦交界处。该区分布有现代冰川428条,是中国境内喀喇昆仑山冰川发育的高度密集地。下图示意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不同坡向冰川分布及变化。据此完成3~5题。3.图示冰川退缩率最大的坡向是(  )A.北坡B.东坡C.南坡D.东北坡答案 C解析 退缩率是相对于之前总量而言的数量变化率。图示东北坡冰川面积减小最多,但由于其冰川面积总量较大,故其退缩率较小;四个选项中,南坡退缩的面积相较于其总面积而言减小的幅度最大,故退缩率最大。4.西北坡的冰川面积变化率较小,主要是由于该坡(  )A.是阴坡,气

4、温低B.是迎风坡,降水多C.冰川分布面积小D.人类活动干预少答案 B解析 冰川变化率取决于冰川面积和冰川变化的面积。西北坡较其他坡向冰川变化率小,是由于该坡向受西风影响,属于迎风坡,降水多,更易形成新的冰川作为补充,因此,冰川变化率小,B项正确,A项错误;据题可知,冰川变化面积一定时,冰川分布面积越小,其变化率越大,C项错误;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对冰川面积变化影响极小,D项错误。5.推测克勒青河流域的环境特征可能是(  )A.河流有春夏两汛B.自然植被更新快C.水能开发强度大D.河谷为四季牧场答案 A

5、解析 克勒青河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西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生长缓慢,水能开发难度大,河谷也只能存在短暂的夏季牧场;克勒青河流域多高山冰川,冬季会有一定的降雪,春季时积雪融化、夏季时冰川融化,均能补给河流,故河流有春夏两汛。(2019·山东德州一模)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中,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洱海地区形成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的局地环流。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36′N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单位:m),完成6~8题。6.图中洱海上空等温面的凹凸现象应该出

6、现在(  )A.夏季白天B.夏季晚上C.冬季白天D.冬季晚上答案 D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洱海近湖面温度为9℃,故此时为冬季;湖面上空等温面向上凸,说明湖面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故是晚上。7.该时刻甲地吹(  )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答案 A解析 甲地位于湖岸,此时湖面温度高形成低压,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陆地吹向湖面,风向右偏为西南风。8.洱海的存在使周边地区(  )A.气温日较差变大B.气温年较差变大C.风频变大,山风增强D.点苍山东坡夜雨减少答案 C解析 湖水比热容较大,故洱海的存在使周边地区

7、气温日较差变小,气温年较差变小;洱海的存在使得点苍山东坡上升气流水汽增多,夜雨增多;洱海的存在使得山谷和山坡温差变大,同时湖面摩擦力小,故风频变大,山风增强。(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9.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距市中心15~20千米处,2015年与1989年之间不透水

8、面比例的差值最大,说明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距市中心15~20千米处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10.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解析 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热岛效应”加剧,使地表气温升高;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地表径流下渗减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