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的一些思考

读《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的一些思考

ID:43564841

大小:1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1

读《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的一些思考_第1页
读《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的一些思考_第2页
读《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的一些思考_第3页
读《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的一些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读《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的一些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读《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一一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的一些思考刘晓东认为南怀瑾在推崇儿童读经运动中,把旧式教育的教学法和教学内容(经学)神化并重新带到了历史舞台,是在悄悄地搞复古主义,违背了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刘晓东认为“儿童教育应当'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如儿童读经运动等等),通过采摘新文化而培养新人。刘晓东在其文章中实际上认为南怀瑾推崇儿童读经是一种违背新文化运动精神的行为,并且也用了许多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诸如鲁迅先生的观点來批驳南怀瑾认为儿童应当读经以及读经有利于儿童的观点。甚至在结尾喊出了向日本明治维新学习的口号。这其中其实隐含了一

2、个关于“国学”或“中学”与“西学”的论争。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将中学与西学完全放在了对立面,是一场十分激进的文化革新运动,而实际上当时由于民族危亡,人们并未来得及思考他们所谈论中学与西学到底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那么“中学”与“西学”之争的问题出在哪儿呢?这里必须引入刘小枫教授的一段话来说明:“我们都知道,所谓'国学'或'中学'指中国传统学术的总和,但与此相对的'西学'实际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学术传统,并不包括西方的古典学术。这里隐含着一个重大问题:西方学术就总体而言包含着古今分离或古今之争,就'国学'指中国学术不绝若线的传

3、统而言,'国学'与'西学'对举,恰恰表明我们欠缺对西方学术中所包含的古今离异或古今Z争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以盲目意识下展开对传统中国学术的讨伐。”(《重启古典诗学》,华夏出版社)也就是说,中学或国学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学术总和,而当时的西学是指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学术总和,他们俩根本就不是可以对等的概念。中国的传统学术彻底否定西方的现代学术是不科学的,同样,用西方的现代学术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学术也是不科学的。而刘晓东基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潮则把儿童读经运动看作是“旧的”中学对“新的”现代教育观和儿童观的否定(而基于教育学

4、本身的舶来品属性,我认为这种“新的”现代教育观和儿童观实际上是一种西学)这其实是在“以今非古”,是不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当然我同样不赞同南怀瑾先生“以古非今”的全盘复古思想。回到“儿童读经运动”是否应该存在的问题上来,我认为儿童读经运动的发起者不应当将传统经学典籍吹捧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强调中国文化本位而忽视了儿童忽视了学习者的本位,用中国传统文化绑架儿童,强迫儿童记诵,复古旧式私塾灌输式教育。但一方而,也不应如刘晓东所说就把中国传统经学典籍完全与儿童学习剥离,走一条历史虚无主义的道路。“儿童读经”是一个完全可以存在的东西,“国学

5、经典是中国人们的精神宝藏,读经运动的开展可以弘扬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增强中国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读经有利于儿童全面完善的发展,培养小孩了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有利于教育知识结构的完善。”(蒋海燕.儿童读经运动的综述[J].文史博览(理论),2013,10:85-87)其根本的问题在于“从已有研究的成果来看,对读经运动研究领域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对读经教育的研究大都是从理论上论述的,而在怎样实施上研究的较少。”(蒋海燕•儿童读经运动的综述[J]•文史博览(理论),2013,10:85-87)其关键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法”等方面都

6、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可行的方案作为参考依据。而笔者还认为在儿童读经的读的内容上也是有巨大问题的,读经运动的发起者和支持者实际上没有对儿童读的经进行系统的筛选,只是一股脑地将整个国学经典全部引入到儿童的学习中,导致了施教者根本无从入手,进而形成了死记硬背的暴力式教学。这里笔者就要提到中国儒家重要的“诗教”传统。“孔子重《诗》之教,显以此为经学Z总归,六经Z管辖,与《论语》同也。”(廖平,《知圣篇》)显然孔子也是明白不可能将一大堆经书一股脑输送给学者的,因而以《诗》为重要的切入点来展现其儒学思想,所谓“微言大义”正是体现于此。而按台湾大学中文系的齐益

7、寿先生的观点,中华诗教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春秋至两汉是前…阶段,从魏晋至今是后…阶段。前一阶段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为媒介,后一阶段则是站在作诗、评诗的角度以文人诗为媒介。也就是说自《诗经》起至今的所有屮国古典诗词都可以作为诗教的媒介,相比较于与古奥的经书,这显然是更平易近人的媒介,我非常推崇叶嘉莹先生的诗教实践,叶嘉莹也曾公开谈到自己在国外教授留学*儿童中国古典诗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表示希望在中国开展幼儿诗教。最后,我们也应当清楚地明白,我们向儿童传递屮国国学经典并不是要儿童去继承什么,发扬什么,搞什么中国文化的本位的重建

8、,而是要将中国国学经典用起来,统一于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服务于儿童的五大领域大发展,在这之后,我们或许可以再去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参考文献:[1]刘晓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