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

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

ID:43565363

大小:137.6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11

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7年高三语文适应性练习(二〉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旧唐书》中曾记载: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新唐书》也载宣州宣城郡土贡有“纸、笔”等物。“宣纸”二字连用,作为一个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出现,始于唐代张彥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其卷二中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塞写。”这种所谓“宣纸”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好事家”“用法蜡之”以后才

2、可用的其他种类的皮纸。这说明: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这是以产地而称的“宣纸”。唐代宣州虽有“纸、笔”之贡,但不能将这种当时的优质纸张与后来的“宣纸”视为等同,因为原料不同;唐代起已有“宣纸”之名,但其时是取地名命名,泛指宣城所产之纸;从造纸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唐代尚未见有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但不可否认,当时宣州已经产出名纸,以地名命名的“宣纸”就此产生了。据《泾县小岭曹氏宗谱》记载,元代至元26年,曹大三因避乱率族人迁居小岭。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为谋求生计,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宣纸”的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皖南山区一带社会相

3、对稳定,文化繁荣,小岭虽为偏远山区,但盛产优质青檀皮,加上水质、温湿度皆有利于造纸。这一时期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主要用于书画装裱托纸等,还不宜于书画。此时,曹氏族人根据社会需求,已开始不断试用多种复合材料制作纸张,其中就包括稻草。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单一原料,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植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它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写意性不能得到充分展现。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这既是适应写意画逐步成为时代潮流的结果,客观上也缓解了对青

4、檀皮原料的压力,实乃一举两得之事。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为原料。元明之际起,“宣纸”开始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并一直延续至今,产地也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也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皆因无法满足生产“宣纸”的所有条件,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我们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当地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独特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生产的,具有润墨性、耐久性、抗腐性兼具的独特性能,主要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纸张。(摘编自曹天生《宣纸的

5、前世今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天宝年间,泾县生产的宣纸由于纸质优于各地手工纸张,成为朝廷的独家“贡品”。B.曹大三等人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宣纸”的试制,后又不断试用多种复合材料制作纸张。C.稻草是生产书画纸所需的主要原料之一,但不是所有的稻草均可充当宣纸生产的原料。D.从明清开始起,“宣纸”普遍采用以青檀皮和沙出稻草为主要原料并一直延续至今。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宣纸质地特殊,不是泾县的原料与水质,任何一地的仿宣纸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B.稻草的纤维较短,增加成纸的绵柔度和书画的润墨效果,因此书画纸以稻草为制作原料。C.

6、在宣纸发展历史过程中,它的产地不断扩大,原料加工不断改进,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D.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地名命名宣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产地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大量种植青檀树和水稻。B.书画家对纸张所要求的吸附润墨效果指标,应是宣纸生产屮最主要的一项质暈指标。C.人们掺和稻草浆制宣纸,可以弥补青檀皮成纸性质较硕,柔韧性不足,润墨性较差等缺陷。D.现在人们所称“宣纸”,实际上应称之为“泾纸”,这更符合宣纸制作的历史事实。(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哼

7、”匠老梁尚书华认识老梁是四十多年前的事。那时他在林业局文工团当美工,其貌不扬,个矮、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晃。当年他不过四十多岁,但说六十岁有人信。我到文工团报到的第一天,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见面时一怔,心想:文工团不都是俊男视女待的地方吗?怎么长这模样的也能进来?随之又一想,莫非这人有大本事?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此人的确不可小觑。有人告诉我,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起初,他只是山里林场一个普通木匠,干些杂活。加之形象不佳,很被人瞧不起。一次,同寝的一个年轻人,趁他不在,把他的工具箱扔到了外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